1 / 20
文档名称:

证候 中医诊断学诊断思路与方法.ppt

格式:ppt   大小:624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证候 中医诊断学诊断思路与方法.ppt

上传人:1017848967 2017/8/6 文件大小:6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证候 中医诊断学诊断思路与方法.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十一章诊断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一、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完整、全面
系统性——条理化
整理,使之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二、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影响因素
主观因素——医生主观、片面,先入为主、主观臆测、暗示。
病人——年龄、文化、表达能力、心理、神志状况等。
客观因素——疾病本身。临床表现——未显露,难客观,有假像。
中医诊断学
诊断思路与方法
三、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
一致——症状、体征单纯、明显,所主病证相同。
不一致—如寒热真假、虚实真假—反映特殊规律,疾杂。
原因——病情复杂,多种病机。
病情发展的特殊性,因果交替、标本相错。
受治疗等影响,如热病输液而尿不短黄;
癌放/化后发热、呕恶、脱发。
“从”、“舍”—均“真”,“舍”——常规、一般认识。
中医诊断学
诊断思路与方法
四、病情资料属性的分类
(一)必要性资料
病/ 证诊断必有,一般是主症,非排它性资料。
≠有此一定是此病/证。
咳嗽——肺咳主症,咳嗽≠肺咳——哮病、肺痨等。
热扰胸膈证——必烦躁,烦躁≠定是热扰胸膈证。
(二)特征[异]性资料
对病/ 证确诊有特征性。仅见于该病/证,不见于其它病/证。≠一定都见。
便蛔——蛔虫病;未便蛔≠非蛔虫病。梅核气——痰气郁结;痰气郁结≠必梅核气。
盗汗——阴虚证;无盗汗≠非阴虚证——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往来寒热——少阳证
中医诊断学
诊断思路与方法
本恶寒者不恶寒。风寒表证而无汗。
“动风”无发热。育龄妇女停经,“身有病而无邪脉”。
(三)偶[或]见性资料
出现频率少,现/不现。诊断价值一般不大。
《伤寒论·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四)一般性资料
对任何病/ 证诊断既非必备、又非特异,只具一般诊断意义。
神疲,头晕,乏力,不欲食,思睡,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
脉弦缓等—独现,乏特异性。
(五)否定性资料
否定某病/ 证诊断。
中医诊断学
诊断思路与方法
基本思维形式——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与判断。
诊断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不能统一规定。
第二节诊断思维的一般方法
一、常用的诊断思维方法
(一)对[类]比法
已知与未知对比
“四大”症;太阳中风证;狂病;动风;疔
迅速、简捷—诊断要点要熟悉。
(二)归纳[类]法
按证素/ 病类,归类分析,认识本质
脾肾阳虚、水气凌心证;肾厥
病情杂/ 资料多。
中医诊断学
诊断思路与方法
(三)演绎法
由浅入深、由粗到精,层层深入。
肺热炽盛证;桡骨骨折
以方测证;按病分证,可视为演绎法。
(四)反证[否定]法
通过否定而达确诊。从反面论证某诊断。
《伤寒论·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非少阳病,不渴—非阳明病,无表证—非太阳病,脉沉微,身无大热——少阴阳虚者,干姜附子汤主之。”麻疹/ 风疹?
(五)模糊判断法
对模糊信息,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求“近似值”。
中医诊断学
诊断思路与方法
(六)其它辨证思维方法

[治]法

回忆诊治经验。久痛入络、久病及肾。

对有可能的各种病、证,逐一进行排列、追溯,排除。
二、诊断的思维线索
便秘——实/虚?稍与小承气汤—转矢气—燥结腑实,便溏—脾虚。
据理论、病证规律,预测。
中医诊断学
诊断思路与方法
胸腔积液—悬饮。汗气臊臭—狐臭。咽喉假膜不易剥脱,咳如犬吠—白喉;阵发呛咳,咳后有鸡鸣样回声—百日咳。口中烂苹果味—消渴厥。
阴虚火旺/ 虚阳浮越?下肢的不冷/ 冷、小便的短黄/ 清长。
亡阴/ 亡阳—汗出身热/ 身冷,汗液黏稠/ 清稀,面色赤/ 白,四肢温/ 凉。
外感新病—有汗/ 无汗;耳鸣—新/ 久、鸣声的强/ 弱、按之减轻/ 尤甚。
(一)以主症为中心的思维线索
诊法阶段,以主症为中心收集资料。
诊断阶段,主症常可定病位,提示诊断方向。
(二)全面分析以保证诊断正确
证的特征症少,要综合分析病情,全面认识病证本质。
(三)特征性症常是诊断的关键
中医诊断学
诊断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主症诊断思路
一、主症诊断的意义
二、确定主症的方法
三、围绕主症进行询查
四、围绕主症进行诊病
五、围绕主症进行辨证
中医诊断学
诊断思路与方法




位置
性质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脏腑辨证
经络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病因辨证


表里热寒实虚
外感时病
内伤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