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德蕾莎修女
加尔各答的德蕾莎(拉丁语:Teresia de Calcutta,1910年8月26日-1997年9月5日)[1],原名雅格妮斯·岗莎·博扎丘(阿尔巴尼亚语:Agnes Gonxha Bojaxhiu,阿尔巴尼亚语:[aˈɲɛzə ˈɡɔndʒɛ bɔjaˈdʒiu]),人称德蕾莎姆姆(Mother Teresa),中文或称德蕾莎修女、德蕾莎、德蕾莎、泰瑞莎、特雷莎、德雷莎、特蕾莎等,天主教修女、真福品、传教士与慈善工作家,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有“加尔各答的天使”的美誉,于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2003年10月,罗马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把她列入天主教真福品名单。2016年教宗方济各批准封圣,
早期的生活
德蕾莎修女的本名是阿格尼斯·岗莎·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的史高比耶(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的阿尔巴尼亚人。出生地点位于斯科普里老城石桥附近。当时的马其顿仍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她的父亲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一位富商且积极参与反土耳其运动,争取阿尔巴尼亚的独立。母亲(Dranafila Bojaxhiu) 虽家教严格却有着深深的慈爱和信仰。
在德蕾莎8岁那年,父亲不幸病逝,母亲便以卖布和刺绣的生意,独自辅养三个孩子成长。德蕾莎修女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姐姐后来也成为修女)。家中说阿尔巴尼亚语,是天主教家庭,她所居住的城市的居民多为穆斯林和东正教信徒,仅有少数天主教徒。
德蕾莎修女出生的那一年即1910年,时逢阿尔巴尼亚人群起叛乱。两年后即1912年,巴尔干战争爆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蕾莎修女[3] 10岁(1920年)时她到克罗地亚公立学校读书。参加了学校中的天主教学生会。这个学生会特别支持到外地传教。
12岁(1922年)立下志愿,将来要到外国传教,从事救助穷人的工作。
15岁(1925年)在中学念书时,家乡有耶稣会的神父们被派到印度的孟加拉去服务。神父们寄回家乡的书信中,报告了印度有关的一切。她看到这些书信,很受感动,她和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
18岁(1928年)那年,她终于选择奉献生活,追随天主的圣召。9月25日只身到爱尔兰罗雷托修女会(Sisters of Loreto)做初学生。此修女会是玛利华德于1609年成立的,重视派遣传教士到印度传教的使命,在印度的加尔各答教区有修院。她在自己家乡听说此事,便愿到印度传教。
1929年1月6日,她从爱尔兰到印度加尔各答,在喜马拉雅山下的达耶林城开始初学训练。
1931年5月24日在达耶林城发初愿。1937年5月24日在达耶林城发永愿。决定成为终身职的修女,并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圣德蕾莎(Saint T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为德蕾莎。德蕾莎做了修女之后,被派到加尔各答的圣玛利亚罗雷托修女会中学教地理和宗教课。这座学校虽然座落在加尔各答的贫民窟旁,但是学校学生都是富家女孩。这所贵族学校夹在贫苦地区当中,好像沙漠中的宫殿那样,高大的围墙,隔离的是两个世界。
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圣玛利亚罗雷托修女会中学担任校长一职,当时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校内一片安宁,但校外却满街都是无助的痳疯患者、乞丐、流浪孩童。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