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07年 11月 Nov. , 2007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9卷第 6期 Journal of J iangs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9 No. 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爱情婚姻家庭道德观
王露璐
(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对爱情、婚姻、家庭领域的道德问题进
行了深入分析,在爱情的本质及道德基础、婚姻家庭道德的历史性、资产阶级婚姻家庭道德的
虚伪性和堕落性、共产主义社会爱情婚姻家庭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婚姻的离异及其道德要求等
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也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爱情婚姻家庭道德的重要理论资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爱情; 婚姻; 家庭; 道德
[中图分类号] B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 - 6604 (2007) 06 - 0022 - 04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其经典著作中,运用一方面,马克思反对中世纪以来基督神学宣扬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对爱体罪恶的禁欲主义观点,强调爱情的感性特点;另
情、婚姻、家庭领域的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方面,他同样反对将爱情等同于纯粹生理的、本
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能的性欲,强调爱情中的道德与理性因素,认为性
的诱惑和冲动应当受人的道德和理性意志的
一、爱情的本质及道德基础
支配。
在爱情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恩格斯将爱情归结为“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
的观点是一致的。马克思对爱情本质问题的认慕为基础的关系”[ 2 ]234 。他考察了人类社会家庭
识,是其整个爱情婚姻家庭道德观的逻辑起点。形式随生产方式变化而发生的改变,并从现代性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爱的平等互爱前提、双方结合的理想以及性交关
中,就开始从人的社会性本质来探索和理解两性系的评价 3个方面,深刻揭示了爱情的道德内涵。
关系的本质。他认为,两性关系是“人对人之间“第一,性爱是以所爱者的对应的爱为前提的,从
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这种关系表明这方面说,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
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行为,或的厄洛斯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
者,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的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
本质,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为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
自然。这种关系还表明,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种程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为了能彼此结合,
度上成为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别人作为人在何种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作孤注一掷,而
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这种事情在古代充其量只是在通奸的场合才会
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 1 ]296 - 297 。他进发生。最后,对于性交关系的评价,产生了一种新
一步指出:“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道德标准,人们不仅要问:它是结婚的还是私通
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而且要问:是不是由于爱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