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doc

格式:doc   大小:377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doc

上传人:阳仔仔 2017/8/10 文件大小:3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我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经学校研究,决定在2011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近年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情况,启动新版(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56号)为指导,以“协同育人,开放办学,内涵提升”为主线,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紧扣学校发展目标及办学定位,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借鉴和吸取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和先进经验,并将我校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系列成果内化到新的培养方案中,为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修订原则

按照教育部审核评估要求,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参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专业基本要求和教育部各专业教指委制定的专业规范基础上,建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具备明确职业岗位指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凝练、凸显专业特色。

按照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厘清专业相关行业的核心能力,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把课程目标定位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上;及时引入企业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聘请行业专家开设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要突破传统的学科性教育的课程框架,构建面向应用、能力为重、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

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出发,统筹优化、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构建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环节内涵建设和水平考核。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寻求在与企业和行业联合培养的体制机制上能够有所突破和创新。

针对普高、艺术、单招、专转本等不同生源,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学生就业、创业和继续深造等不同要求,努力形成特色鲜明、模式多元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适度增加专业人才方案的弹性,适度活化方案执行过程中的调整机制,响应学科专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涯规划的变化。设置10%左右的弹性学分,形成专业方向或供学生在定向就业、考研留学、第二专业、创业、专业延伸、科技创新、文体特长等方面进行分型选择。
三、总体要求
普高生源工科专业向国际工程教育标准趋近,构建定位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模式。工科职高生源定位于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模式,涵盖高级职业资格或行业资格标准。文管类、艺术类专业,借鉴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探索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考核办法,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师范类专业达成国家教师教育标准要求,追求“双师型”人才培养规格。
根据近年来省教育厅招生规划和教育部对专业方向设置的要求,统一专业培养方案,实行按专业培养,培养方向由课程模块方式体现。按专业类统筹规划,同一专业类的专业基础课采用同一平台,在拓宽口径的基础上,三、四年级按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进行培养。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师范专业)和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五个部分构成。

通识教育课程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思维方式、健康体魄、优良作风、基本知识和文化素质。课程由学校负责统一规划、建设,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由学校在原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和设计,至少选修6学分。学校将在已引入尔雅通识教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多种形式的优质课程资源,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为同一学科或相近学科的几个专业所设置的,体现学科专业最基础、最核心的共同必修课程。包括学科门类基础(一级学科)和专业大类基础(二级学科)课程。各专业应按学科门类和专业类别打通学科基础课程。学科门类基础课程由学校组织相关学院设置,按一级学科门类建设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大类基础课程由专业大类内部讨论确定(参考修订后的专业目录),依据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