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8
文档名称:

居住区规划(new).ppt

格式:ppt   大小:2,498KB   页数:8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居住区规划(new).ppt

上传人:用户头像没有 2017/8/12 文件大小:2.4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居住区规划(new).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
2
参考书目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中国建工出版
《居住区规划图集》宋培抗中国建工出版
《建筑设计资料集》3(第二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6年版)
1
2
3
4
居住区规划理论及其发展:
居住是城市三大中心功能之一, 也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四大基本需求之一居住区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 是构成城市的主要有机组成部分, 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居住区规划的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 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
西方近现代居住理论 与时间发展历程
一、西方近现代居住规划理论的发展思潮与探索: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发展
(一)欧洲以改造城市贫民窟为目标的探索
(二)乌托邦城市
1、新和谐村英国企业家罗伯特·欧文 800~,住宅沿周边布置,有公共建筑,院内有绿地
2、工业城工业村规划将工厂、居住、公园一系列结合在一体
3、田园城市理论  英霍华德《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城市应是体现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优美应能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体”
   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卫星城
4、卫星城:在大城市周边一定距离范围内建设既与中心城区有密切关系,又可承担并分散中心城区部分职能的较小城镇,体现着子城与母城的关系
5、现代城市:主张城市应按功能分区,中心地区向高空发展  柯布西耶“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走向新建筑》主张用工业化的方法大规模建造房屋《明天城市》城市按功能分区方格网+辐射。
5
一、西方居住区规划理论
(一)邻里单位
邻里单元理论包括6个要点:
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
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
邻里公共空间;
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
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
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第一节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8
(二)居住街坊理论
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由若干栋住宅围成一个花园,住宅面对着这个花园和步行道,背对着尽端式的汽车路,这些汽车道连接着居住区外的交通性干道。在每一个大街坊中都有一个小学校和游戏场地。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这种人行交通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的做法,通常被称作"雷德朋人车分流系统"。
(三)小区规划理论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形成社区四个条件:1、有一定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工作居住交通游憩
社区的居住空间与丰富多样的具有网络结构的邻里生活相适应,向多功能复合的空间回归
到近现代阶段,随着中国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的趋同化,城市居住形态较传统形态相比有了质的变化。其演进特征:                                       
城市居住形态由松散型——紧凑型——密集型发展;
 城市居住格局由街坊式——邻里单位——居住小区——新街坊发展;
居住模式由传统家族合院式——公寓式住宅发展;
住宅高度不断提高由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超高层住宅不断提高;
 家庭结构关系不断简化,由家庭化(同族系)——直系化(祖、儿、孙系)——核心化(夫妻、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