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脊髓型颈椎病24例手术治疗体会.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脊髓型颈椎病24例手术治疗体会.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7/8/12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脊髓型颈椎病24例手术治疗体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脊髓型颈椎病24例手术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和早期疗效。方法 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16例,后路单开门成形术7例,前后路同时进行1例。结果术后进行7~18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20例,%。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100%。结论对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及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证,应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特征早期诊断和尽早手术,彻底减压,维持正常椎间隙高度,以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和植骨融合;后路椎板开门成形术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退行疾病的一种,以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通过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相邻椎体节段的椎体后缘骨赘的形成,对脊髓及其附属结构、血管产生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41~69岁,;病程1~6年,平均19个月。
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颈痛;上肢麻木、乏力,持物不牢;胸腹束带感和踩棉花感。查体以颈髓受压表现为主。颈活动受限,四肢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障碍,上下肢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Hoffmann征(+),可出现髌阵挛和踝阵挛。
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术前均行X线、MRI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受累椎间隙退行性改变,钩椎关节增生,骨赘形成,椎管矢状径狭窄。病变位于1个间隙病变者4例,2个间隙病变者14例,3个间隙及以上病变者6例。以C5~6 和C6~7同时受累为主。颈椎动态X线片显示15例存在受累节段不稳,以C4~5为多。MRI显示节段不等的颈椎间盘后突、硬膜囊受压等征象,其中9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范围的脊髓变性。
手术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麻或加颈丛麻醉。
颈椎前路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共18例,单节段者4例,双节段病变者14例。患者仰卧位,颈部置于伸直位,右侧颈前横弧形切口,显露椎体和椎间盘前部分,用C型臂X线***定位,选用合适环锯切除病变椎间盘,并用小刮匙及枪状咬骨钳将残留椎间盘切除至显露后纵韧带,用刮匙将椎体后缘边周的骨赘切除,彻底解除脊髓压迫。多间隙病变可用环锯连续切除病变间盘,中间椎体用尖嘴双关咬骨钳咬除。常规暴露髂骨内外板,取髂骨块并按骨槽大小适当修整后植于椎间隙,选择长短合适的颈椎前路钢板系统,通过螺钉固定于上下方椎体上,并将其锁紧。伤口置负压引流,戴颈托3个月至植骨愈合为止。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共5例,C3~C63例,C3~C72例。患者俯卧,头部置头架上,颈后正中切口,依次切开各层,剥离显露棘突、椎板,剪除C7的棘突,在每个棘突基底部用打孔器打孔,以备悬吊时使用。在离中线5mm的关节突内缘,用尖嘴咬骨钳做右侧椎板全层V形切除,宽约6mm。左侧仅做外板的切除,做成活页状,咬开C2~3及C7T1间的棘上和棘间韧带,显露出脊髓。由右侧向左侧掀起,直视下分离硬膜的粘连。将棘突修整后中央钻孔,穿入10号丝线,将大圆针粗丝线自棘突基底的钻孔穿过,悬吊棘突打结固定,合叶截骨区植入碎骨。术后伤口置负压引流,颈托固定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