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喝茶——周作人.docx

格式:docx   大小:14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喝茶——周作人.docx

上传人:jiyudian11 2022/9/29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喝茶——周作人.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喝茶——周作人 】是由【jiyudian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喝茶——周作人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作品原文】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而且一定说的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在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罢了。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 与牛奶?葛辛(GeorgeGissing)的《草堂随笔》(PrivatePapersof
HenryRyecroft)确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支那饮茶已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红茶带“吐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of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功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惟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所吃的东西应当是轻淡的“茶食”。中国的茶食却变了“满汉饽饽”,其性质与“阿阿兜”相差无几;不是喝茶时所吃的东西了。日本的点心虽是豆米的成品,但那优雅的形色,相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资格,如各色“羊羹”(据上田恭辅氏考据,说是出于中国唐时的羊肝饼),尤有特殊的风味。江南茶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燉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为“堂馆”所独有。豆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今变而为丝,亦颇与茶相宜。在南京时常食此品,据云有某寺方丈所制为最,虽也曾尝试,却已忘记,所记得者乃只是下关的江天阁而已。学生们的****惯,平常“干丝”既出,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开水重换之后,始行举箸,最为合式,因为一到即罄,次碗继至,不遑应酬,否则麻油三浇,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欢而散,茶意都消了。吾乡昌安门外有一处地方,名三脚桥(实在并无三脚,乃是三出,因以一桥而跨三叉的河上也),其地有豆腐店曰周德和者,制茶干最有名。寻常的豆腐干方约寸半,厚三分,值钱二文,周德和的价值相同,小而且薄,几及一半,黝黑坚实,如紫檀片。我家距三脚桥有步行两小时的路程,故殊不易得,但能吃到油炸者而已。每天有人挑担设炉镬,沿街叫卖,其词曰:辣酱辣,麻油炸,红酱搽,辣酱拓,周德和格五香油炸豆腐干。其制法如上所述,以竹丝插其末端,每枚值三文。豆腐干大小如周德和,而甚柔软,大约系常品。惟经过这样烹调,虽然不是茶食之一,却也不失为一种好豆食。——豆腐的确也是极乐的佳妙的食品,可以有种种的变化,惟在西洋不会被领解,正如茶一般。日本用茶淘饭,名曰“茶渍”,以腌菜及“择庵”(即福建的黄土萝卜,日本泽庵法师始传此法,盖从中国传去)等为佐,很有清淡而甘香的风味。中国人未尝不这样吃,惟其原
因,非由穷困即为节省,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为可惜也。十三年十二月
【作品赏析】《喝茶》这篇散文,虽然主要写他自己对喝茶的认识和体会,并向人们展示了他的情趣,却也细致生动地记述了一些关于喝茶的地方风****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本文中心用周作人文章里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文章的大体脉络:文章一开头,先由别人讲“吃茶”引发出关于日本的“茶道”。这看似闲笔,实则是首先要让人感到“喝茶”,并非全为解渴,而是大有深意——可以“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紧接着,作者又大谈“喝茶以绿茶为正宗”。他有意说些对于红茶(特别是还要加食面包以果腹)很不以为然的话,就突出了饮茶的享受乐趣——“喝清茶,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这既显示了作者的主张和个性,从文章写作上来说,也是由开始谈日本的茶道进一步收缩紧扣到喝茶的主题。在此之后,才谈到喝茶应该有什么样的环境,用什么样的器具,这样意趣也就一下升到了高潮。作者在谈了他理想中的喝茶环境、器具、韵味之后,立即转到谈与喝茶不可分开的茶食。一般的人对此并不讲究,但从“美与和谐”的要求出发还是大有学问。作者历数了“吃瓜子”、“满汉饽饽”以及“阿阿兜”等之作茶食是怎样不宜,写了日本的“豆米的成品”是怎样因为“优雅的形色,朴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资格”,尤其是各色的“羊羹”有着“特殊的风味”,然后谈到江南茶馆中的一种“干丝”,故乡名牌老店制作的“茶干”,以至小吃摊上的“五香油炸豆腐干”,不但写的人不厌其烦,读的人也能感到津津有味。特别是作者在写这些“茶食”时,并不是单纯的罗列,而是把它们的制作方法以及吃的方法(南京学生们吃干丝的吃法)甚至小吃摊怎样沿街叫卖,都写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不但写出了当时的民风民俗,也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别具一格的艺术世界。本文的艺术特色:行文洒脱,从容舒徐,体现出“闲适”的
情趣。如“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喝茶时的那种悠然与闲适之情跃然纸上。周作人融西方随笔的谈话风格、中国散文的抒情韵味以及日本俳句笔墨情趣于一体。形成独具魅力的“闲话”言志体的小品文。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和平恬淡的抒情特点、徐舒自在的语言表达形成周作人散文和平冲淡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