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中国传统师生礼仪的当代价值.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传统师生礼仪的当代价值.doc

上传人:dt83088549 2022/9/29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传统师生礼仪的当代价值.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国传统师生礼仪的当代价值 】是由【dt83088549】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师生礼仪的当代价值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国传统师生礼仪的当代价值
王云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探讨中国传统礼仪在尊师重教层面的具体表现,追根溯源,呈现中国历史长河中先生和弟子之间的礼仪规范,揭示传统礼仪对当代师生关系重建的影响,为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建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礼仪;尊师重教;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07-04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有一个颇令人称道的特点——其细致到位的宫廷礼仪场景让观者眼前一亮,原来古人在礼仪方面可以做得如此细致,女子婉约、男子内敛、行为有度、举止有礼。其实,对中国传统礼仪进行考究的批判的借鉴,对当代国人素质提高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即礼仪文化。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会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的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也就是说,不同于西方人眼中的礼仪——根据民族或地域差异而区别的风俗,在中国人眼中,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中一切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注重礼仪教育,而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对于造就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在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学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还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之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等。关于“礼”的具体内容,《礼记·曲礼》中有明确的规定,“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说文解字》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①,段玉裁注“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豊者,行礼之器”②。由此,礼的起源很早,它的产生不仅在文字出现之前,而且完全应该在人类成型的语言出现之前。现在世界上仍有一些原始部落,他们不知道文字为何物,但却有着他们自认为合理的礼仪。自远古至殷商,礼仪便是一种全民性的原始礼仪巫术。它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祀活动,与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礼仪逐渐演变成社会的行为规范。
中国素来崇尚礼仪,特别是春秋时期,儒家圣人孔子提倡的礼仪教育。他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礼仪规范。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这里强调了“礼”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儒家十三经中,讲述礼仪精神及其行为规范的就有三部之多,通称“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这成为中国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籍。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具有道德理想人格的“士君子”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儒学另一大家荀子也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南宋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白鹿洞学规》,对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要求。
礼仪文明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表现,由此,中国封建社会很重视礼仪教育,也就突出了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的尊师重教。《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说,在教育问题上,最难的就是尊师,只有尊师,才能重教,才能使人重视学习。在古代社会,尊师重教思想十分深刻的,《吕氏春秋》中《尊师》篇云“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人才。在古代,师生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先生和弟子如何相处也是古代传统礼仪的一大学问,探讨中国传统师生礼仪为当代师生关系的重塑提供了范本,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为人,重视道德的培养,重视师生间的传承,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拿“教”这个字来说,它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作,表示一手拿一根棍棒打一个孩子,孩子头上还有被打的两个记号,这表明“教”的本意是以棍棒训子,令其遵循长辈的意志。《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③这个“教”字很好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先生的教学状态及师生关系,敬师如父,尊师重教。老师是礼仪道德的化身,弟子必须绝对服从,绝不允许有人怀疑、非议甚至是背叛老师。荀子曰“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大略》),就是说发言论的时候不赞颂老师就是不敬,做教育的时候不尊崇自己老师就是背叛,不敬和背叛老师的人,贤明的君主是不会举用的,朝中的士大夫就算在路上遇见也不会和他说话。又曰“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修身》),由此可见,对待先生的言行举止上,弟子要以敬为先,因为在中国古代,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把教育视为立国立身之本,并且逐渐形成一套尊师重教的礼仪风俗。
中国传统师生礼仪从弟子方面说,就是尊师重教,敬师如父。在中国古代,作为学生,跟从老师学习首先要举行拜师仪式,这既是一种对师生关系的认可,也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古代拜师礼仪很复杂,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父、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投师帖子。第三,师父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弟子会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古时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感谢师恩等等。古代拜师礼仪虽然复杂,但正是在这种复杂的程序下,彰显了中国古代学生对老师的尊敬。9351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