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凌波微步.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凌波微步.doc

上传人:玉柱儿 2022/10/1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凌波微步.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凌波微步 】是由【玉柱儿】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凌波微步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凌波微步
程斌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这是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虚构的一种轻功,是依照周易六十四卦的方位而演变的武功步法。其步法甚怪,须凭空转一个身或跃前纵后、左窜右闪,是一种我行我素、天马行空的上乘功夫。在昆虫世界里,跳高的最好成绩一直由跳蚤保持着,但是跳远的最好成绩却是由一种棉蝗创造的,虽然它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弹跳之王,但是能将此类“功夫”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还是非直翅目大家族成员莫属。
在分类上,蝗虫、螽斯、蟋蟀等同属于直翅目的大家族,特点是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静止时成扇状折叠,口器咀嚼式,雄虫常具发音器,不完全变态。直翅目昆虫主要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草地和沙漠地区。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蚂蚱种类有2万种之多,在中国也有千余种分布。它们的身体就是为跳跃而设计的:两条后腿长而有力,后腿的上半部鼓起厚实的肌肉,里面储藏着大量的能量,能在需要时迅速释放出来。实际上,它们的后腿只适合跳跃,在行走时,这两条腿反而显得很笨拙。准备跳跃时,它们的四条小腿将身子前半部撑起,后腿弯曲然后突然伸直,把自己射向空中。这样以弹跳的动作往前运动,速度要比大多数靠奔跑行进的昆虫快许多倍。不仅如此,在遇到一些天敌和危险情况时,突然的远距离弹跳,使这种“功夫”成为逃生的绝佳方式。有些种类的成虫还有适合远距离飞行的翅膀,在陆地和空中几乎都畅行无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直翅目昆虫可称得上是最具影响力的一类生物。其中蝗虫自然是知名度最高的角色。早在《诗经》中,就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的记载(描述田里发生蝗灾,人们以火治虫)。由于古人对蝗虫的认识不多,会有“蝗神”、“神虫”之类的说法。蝗灾更是令人闻蝗色变,铺天盖地的蝗虫大军将农作物一扫而空、颗粒无收的情景着实触目惊心。自宋代以后,人们对蝗灾也有了比较科学的认知。不过时至今日,由数以亿计的蝗虫所引发的大事件,仍然困扰着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们。仅在两年前,澳大利亚就遭遇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蝗害,基本蔓延全国。蝗虫吞吃了维多利亚州四分之一的农作物,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相当于百亿人民币。不过,“高蛋白”的蝗虫在许多国家都有被当作美味佳肴食用的悠久传统。在中国,它们不仅被作为食物,而且还能入药,治病消疾。由此说来,人们对于蝗虫可谓是又爱又恨了。
相对于蝗虫而言,蟋蟀和螽斯类的昆虫也不甘示弱,而它们带给人们的都是“正面”的形象和印象。蟋蟀在夏夜发生的鸣响,也许是我们很多人童年记忆中非常美妙的音符。现在由于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想再听到蟋蟀的动听演奏已非易事了。在中国明朝时期,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人们饲养蟋蟀、聚在一起斗蟋蟀蔚然成风,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再说说螽斯类的蝈蝈。人们对它应该是最耳熟能详的。蝈蝈的学名叫优雅蝈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它们在白天也喜欢鸣叫,故常被人们捉来饲养于特制的笼中,以听其鸣响。无论文人雅士还是寻常百姓,都能同享这一自然乐趣。
要想从外观上对这几类直翅目的昆虫作基本的辨识,可以观察其腹部末端的尾须,蝗科是瓣状,螽斯科是刀状,蟋蟀科为矛状。为了能够招引雌虫,此类昆虫的雄虫一般都具有发音器,以左、右翅膀相互摩擦(如螽斯和蟋蟀等)或者以后足擦翅而发音(蝗虫)。由于直翅目的昆虫种类繁多,我认为不一定要牢记它们的学名,只要能够熟悉它们的基本****性,懂得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去找到它们就足够了。
以上这些关于直翅目昆虫的内容,并不只是随心而谈,了解它们的背景知识非常重要,这样我们才能以更加宽阔的思维去观察它们,这不仅有利于在拍摄时利用环境元素,在构图和用光上酝酿非同寻常的想法,还可以把它们与植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为具有更多内容的画面,这些内容可以是纯粹色彩与结构的组成,也可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行为和关系,在自我表达的同时,也能让画面更具有故事感,更能令人遐想、引人入胜。
在昆虫微距摄影的范围里,拍摄直翅目,算得上是机会最多的。一是因为找到它们并不太难,二是它们并不算是特别敏感的昆虫,一般在靠得很近的时候才会逃走,接近机会多,拍摄机会也就多。其中,蝗虫类的种类尤其多,分布地域也比较广,几乎每次到野外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螽斯类相对不易被发现,因为它们的拟态效果实在太好,不论是动作还是身体的色彩和造型,有像树叶的,有像树枝的,都能很好地与环境融为一体。在光线不太明亮的自然环境中,我们往往不能一眼就找到它们,经常是无意间靠近时才忽然发现。相对较难找到的还有蟋蟀类,因为它们喜欢呆在阴暗和隐蔽的环境中,白天并不容易见到它们,往往是在翻找植物的时候把它们惊扰出来,夜晚才是它们真正的表演时间。
那么,现在单纯从拍摄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谈几个方面。
所用器材,只要是具有等倍放大率的微距镜头,长短皆可。因为这些昆虫相对容易接近,所以使用短焦微距镜头的机会比较多,这类镜头手持拍摄的难度较小,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相对大的景深还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主体的身体造型和结构;长焦微距镜头的背景虚化能力当然也经常派上用场,在杂乱的场景中把主体突显出来,有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感。直翅目昆虫的成虫虽然体型大小比较适中,但是低龄的若虫经常只有几毫米,等倍放大率镜头甚至还不够用,所以还是有必要带上能够增加镜头放大倍率的各类附件。还要带上三脚架和快门线,在早晚温度较低被摄目标停栖的时候使用。
自然光与人工光的选择从来都不是问题,重要的不是采用哪种光源,而是在客观条件中,我们如何利用和发现现场光线的特质和奇妙之处。不要轻易对光线作出合不合适的判断,而应该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之后,从不同的角度,根据对各种拍摄参数的熟悉程度,做出预见性的想象,不断尝试拍摄。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正确的标准,因为在摄影中根本就没有正确一说,我们应该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进行选择。利用植物和环境中的各类元素,利用不同的前景和背景,即使在同样的光线条件下,也会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而不同光线性质和光线角度,将决定主体的细节和质感。在人工光源下,要注意光线的入射角度,有时需要避开刺眼的光斑,而有时恰恰需要光斑来表现质感。所有的可能都取决于我们不断的想象和尝试,这样的组合是无限的。
景深始终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面对不同体型的拍摄主体,我们无法简单地通过设置某个参数,一招通天下。对于这类昆虫,除生物图鉴类的拍摄对主体景深有特定的要求之外,日常创作拍摄中,我们还是要通过观察来解析拍摄主体,观察它们身体的哪些部分特征是你认为有趣的、想要表现的。
景深在物理距离上是客观数据,但在人眼的视觉和心理上其实是相对的。比如同样是2毫米的景深,如果焦平面选择在主体的正侧面或者正背面,那视觉上会感觉已有适当清晰范围。但如果从主体的正面或者不与主体同一水平线的侧面拍摄,都会感觉景深极浅。这同样没有对错的概念,仍然要取决于拍摄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另外还要记住一个关于景深运用的规律,即后景深是前景深的2倍,在选择焦点时,把对焦点选择在预设景深范围的前1/3处。这个法则适用于各种光圈和焦段组合。虽然在微距摄影中,光线条件不佳的情况下,按下景深预览按钮并不能很好地辨识景深范围,但在不同放大率下,由于拍摄距离和光圈设置的不同,仍然需要这样的景深判断作为参考。久而久之,拍摄者对于不同主体大小在不同距离和不同光圈设置下的景深范围,就会有一个大致的预判,能够更好地把握住一些转瞬即逝的拍摄良机。
蝗虫带给人们诚惶诚恐的感觉,蟋蟀带给人们***与安然的感觉,而螽斯又带给人们闲情逸致的感觉……这些直翅目的昆虫,虽然已是昆虫世界里的大家族,但仍然只能算是冰山一角。昆虫的世界能丰富和精彩到什么程度,的确是我们难以用常识来想象和定义的。所谓的害虫和益虫,只是以狭义的人类视角为立场判定的,我们大可不必考虑过多。随着众多的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自然世界,自有其平衡之道和神秘法则。7348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