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城镇体系研究与规划
实践历程回顾
第一节国外城镇体系研究及区域
规划的发展历程
城市规划学与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有两个基本的视角:一是将城
市看作一个面,研究个体的发展演变规律;二是将城市视作区域中的
一个点,研究一定系统中的群体发展,城镇体系研究即属于此范畴。
人类关于城市研究的总体趋势过程是由个体走向群体,这实际上反映
了人们认识逐步深化、视野不断拓宽的过程,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城
市研究提出的持续性要求,中西方概莫能外。
一、源起时期
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逐步引发了西方城市社会经济领域和
空间组织的巨大变革:一方面,工业生产逐步占据了城市的主导功能,
大规模的迅速城市化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急剧膨胀,城市的生产与生活
环境日益恶化,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城市的集聚发
展打破了传统的城乡之间的平衡状态,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广大
非城市地区则因投资布局的过分向城市倾斜以及生产要素的大量流
出而日趋落后,导致严重的区域发展两极分化。人们在致力于城市内
部改造与物质环境改良的同时,不得不把目光越过单个城市而投射到
城市以外的区域(“城市的希望在于城市之外”芒福德),探寻城镇
群体发展的整合与优化,在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同时带动区域的整体
发展。城镇体系具有很强的整体功能和有效的外向连带功能,是一种
区域内城镇群体发展的组织形式。
最早从城镇群体( 角度进行探索性研究与实践,并
提出城镇体系概念雏形的是英国学者霍华德( 。他提
出的“田园城市( ”模式建议以围绕大城市的分散、独立、
自足的田园城市解决大城市的矛盾,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与清静的
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研究的思想。其后
霍氏的模式被恩温进一步发展为“卫星城”理论,而
广泛付诸于大城市调整重组的实践。英国生态学家盖迪斯(
则首创了区域规划综合研究的方法, 年发表了著名的《进化中的
城市( ,强调将自然区域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分
析区域的潜力和容量的限度对城镇发展的影响,成为在工作方法上使
西方城市科学从分散和互不关联走向综合的奠基人,并预见性地提出
了城市扩散到更大范围内而集聚、连绵形成新的群体形态:城市地区
、集合城市( ,甚至世界城市( 。
年规划师沙里宁( 以“有机疏散”理论模式拟定了著
名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这一时期西方许多大城市(伦敦、巴黎、哥
本哈根、柏林等)的规划、研究都已拓展到区域一城镇群体层次。
在进行大量规划实践性研究的同时,一些学者则在本学科领域作
出了杰出的理论工作。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
)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论,第一次把区域内的城镇系
统化。他对城镇体系作了严谨的论述与数理分析,提出了城镇体系的
组织结构模式,被后人公认为城镇体系研究的基础理论( 年
曾运用它对中国四川盆地的城镇体系进行了研究)。
年杰弗逊( )及年哲夫)等对城镇体系的规
模分布进行了理论研究。
二、发展时期
二战以后,随着工业社会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
普及,城市问题、城市一区域问题更趋尖锐、繁杂,而所有这些矛盾的
激化越发体现出从城镇群体角度研究城市、研究区域的重要性与必然
性。随着西方国家普遍进入了分散城市化阶段而导致了大都市区范
围的进一步扩展,以过疏、过密形式为特征的区域不平衡状况加剧,进
一步对城镇体系提出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要求。在这个时期内,城镇体
系的理论框架逐渐确立并完善。
年,维宁( )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了城镇体系
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从理论上论证了城镇体系的合理性。
年邓肯( 在其著作《大都市和区域》中首先明确提
出“城镇体系( ”一词,并阐明了城镇体系研究的实际意
义。
年贝里( )用系统化的观点研究了城市人口分布与服
务中心等级体系的关系,把城市地理学研究与一般的系统论相结合,
开创了城镇体系研究的新纪元。
世纪年代中后期一些学者还提出了新的城市区域概念,如
弗里德曼( )与米勒( )的“城市场(
福克斯( )和库马( )的“功能经济区域(
,拓宽了城镇体系的研究领域。还有一些学者在理论
研究的基础上,对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城镇体系进行
了探讨。
社会经济学家研究城市一区域关系及城镇体系的演化发展机制
则另辟蹊径, 大量涉及区域发展的理论纷芸众出。赫希曼
)等人的“极化增长学说”、罗斯托(
的“经济增长阶段学说”、弗里德曼及阿隆索(
的“核心一边缘模式”及其模拟的城镇体系形成运作过程、佩鲁
的“增长极理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