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北京时间”是怎么来的
“北京时间,X点整。”
电台里这样的声音,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北京时间,也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一个概念。那么,北京时间是怎么来的?要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几句话就够了。不过要把事情说清楚,那就说来话长了。
1.
晷影漏刻曾用来测时报时
不用很古,大约是一百多年前吧,大多数中国人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他们的时间概念,基本上就是看看太阳在天上走到什么位置了,根本不需要有多么精确。
清王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曾过他为家中妇女订的时间表:
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
巳、午刻后纺花或绩麻衣事;
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细工;
酉刻(过二更后)做男鞋、女鞋或缝衣粗工。
曾国藩用的时间单位,还是以在中国社会运行了数千年的传统的十二时辰来计时的。
以往的时候,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中,官府会敲鼓或击钟来向市民宣告时刻的变化,在小一些的城市或街道,值班的更夫用敲梆子来提示时间的演进。听不到梆子声,听听家里饲养的公鸡已经啼叫了几遍,人们也能大致判断出时间已经到了哪个时辰。
官府怎么来知道时间呢?他们是通过晷影漏刻来测量的。这样测出的时间,就是当地太阳运行的时间。
据郭庆生先生《中国标准时制考》一文中说,清代的编历授时工作由钦天监负责,至大清覆灭,他们一直使用晷影漏刻测时报时,这样测得的时间,当然是北京当地太阳运行的时间,用术语来说,就是北京地方视太阳时,而颁发通行全国的历书——《御定万年书》,也是按照北京地方视太阳时计算出来的。
关于时差这个事,也许有人知道,不过对多数老百姓来说,这不重要。因为他们活动的范围都太小了,活动的速度也太慢了,时差根本影响不到他们的生活。
孙小淳先生在《从“里差”看地球、地理经度概念之传入中国》一文中考证说,宋、金末年,效力于蒙古帝国朝廷(即后来的元朝)的耶律楚材在他编算的《庚午元历》中提出了“里差”的概念。里差,其实就是现在我们通常说的时差。
耶律楚材提出“里差”的天文依据是月食观测。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耶律楚材随铁木真大军西征,驻留在寻斯干城(即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那一年的夏天,正好发生了一次月食现象。耶律楚材在寻斯干城观测到的月食开始时刻比在开封早了约1更半。由此他认识到,中原地区的“子正”时刻大约相当于寻斯干城的“初更”时刻,进而推演出了“里差”的数值。
不过,耶律楚材提出“里差”,并没有和地圆及经度概念联系在一起,后来元明时代的历法,也没有考虑“里差”的问题。只是到了明末,西方地圆概念再次传入中国并被接受,这时的徐光启才又提到耶律楚材的“里差”概念。
2.
西方工业革命催生时区划分
对时间测量的精确要求,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需要产生的。在大象公会《为什么格林威治时间是世界标准时间?》一文中,对西方人划分时区的做法,有着很有趣的描述。
现代时间标准的建立,离不开准确的钟表。最早能持续不断工作的机械钟,出现在14世纪初期欧洲的修道院,以满足僧侣们准时祈祷的需求。
这种钟十分笨重,只有时针,用整点报时的方式宣布时间。由于精度有限,僧侣每天至少要对时两次。随着技术的完善,机械钟的精确度不断提高,1475年第一次出现“分针”,但直到1665年才将时间精确到秒。
中世纪的节奏还体现在地方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