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病学及临床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一、地方性氟中毒的概念
二、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征
三、氟在自然界的分布
四、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
五、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地方性氟中毒的概念
地方性氟中毒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它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主要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等介质,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的全身性蓄积性中毒。对于牙齿损伤的表现叫氟斑牙,对骨骼损伤的表现叫氟骨症。统称为地方性氟中毒。
我国自1982年开始进行病情普查,到1983年底发现病区县821个,确定病区的自然村(屯)有61318个,氟斑牙患者1506万,。到1997年统计,全国有病区县1280个,病区村(屯)149541个,%。,。
山东省是全国地方性氟中毒最严重的病区之一。我省属于饮水型病区,最高水含氟量达20mg/L。病区分布在全省17个市113个县(市、区)的11656个村,病区总人口达979万余人。由此可见,地方性氟中毒的危害之重,面积之广。
二、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征
(一)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区类型及分布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分布很广,除上海市和海南省外,其它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在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中,又分干旱、半干旱地区浅层潜水高氟地下水地区;深层高氟地下水地区;地热水和温泉高氟地区;高氟岩石和富矿床地区等。
这种类型是七十年代后期被确认的,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病区类型。重病区主要集中在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山区。经调查,已确认14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此类型的病区存在。
主要发生在长期习惯饮用砖茶或用砖茶制作奶茶、酥油茶的少数民族地区。砖茶含氟量很高,长期饮用就会引起慢性氟中毒。
(二)地方性氟中毒的人群分布特点及影响发病因素
地方性氟中毒的人群分布特点与氟对人体的作用机理、机体内蓄积量、生长发育规律、个体易感性及生活习惯等有关。
(1)年龄:氟斑牙是人体发育过程中牙齿造釉细胞损伤而出现的牙齿钙化障碍的一系列表现。如由于乳牙和恒牙以及各个牙齿造釉细胞发育时期不同,故氟斑牙发病有明显的年龄特征。
乳牙氟斑牙:乳牙的钙化始于胚胎期,生后11个月内已完全发育成熟。因胎盘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此期内发育、出生的婴幼儿可有乳牙氟斑牙,但较恒牙氟斑牙轻得多,仅有白垩样改变。
恒牙氟斑牙:恒牙牙胚在胚胎期形成,而牙釉质的钙化除第三磨牙外各牙齿的釉质和牙本质自出生后开始沉积,到7-8岁各牙冠发育先后完成,凡是在此期间在高氟区出生、生活的儿童,均可受到影响,恒牙氟斑牙一旦形成,将终生不能消褪。而恒牙萌出以后再迁入病区的儿童不会再发生氟斑牙。
氟骨症:主要发生在成年人,特别是20岁以后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因为长期生活在高氟区,机体内的氟随年龄的增加蓄积量也在增加。严重的病区儿童也可发生氟骨症,如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
(2)性别:饮水型氟中毒一般无性别差异,但在煤烟型病区,由于妇女与煤烟接触时间长,氟骨症发病较早、较严重,发病率较男性高。
(1)摄氟量在饮水型病区,氟斑牙患病率随饮水含氟量的升高而升高,%,全民普查也能达80%以上。,-15mg/L时,氟骨症患病率与饮水含氟量呈直线正相关。
(2)营养条件有资料报道,在摄氟量相同的情况下,生活贫穷、低蛋白、低钙的条件下发病率较高。
(3)饮水中的化学成分及硬度饮水型病区在水含氟量相同的条件下,因水中化学成分及硬度不同,患病率可有很大差别。钙、镁、铝均可影响氟在肠道中的吸收,镁在骨骼中还可能和氟磷灰石结晶中的氟结合形成比氟磷灰石溶解度高几十倍的化合物,促进氟从体内排出。另外饮水中碱度增高可使氟的活性增强,有利于氟的吸收,增加氟的毒性。
(4)抗氟元素的摄入量钙、镁、铝均可影响氟在肠道中的吸收,尤其铝盐更为显著,可以降低氟吸收量的30%-40%,使骨氟蓄积量下降20%。还有些微量元素,如硼、锌、硒、铜、钼、铁等可促进氟由体内排出或增强某些酶的活性,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氟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