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游览鲁迅故居的观后感800字.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游览鲁迅故居的观后感800字.docx

上传人:mama1 2022/10/12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游览鲁迅故居的观后感800字.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游览鲁迅故居的观后感800字 】是由【mama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游览鲁迅故居的观后感800字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游览鲁迅故居的观后感800字
巡游鲁迅故居的观后感800字1
在暑假的一天,我和姐姐顶着炎炎的烈日从绍兴大剧院走向鲁迅故里,我一边走一边嘟哝:“唉!最终悔的一件事就是出门前没用防晒霜。”“快看,快看,前面就是鲁迅故里了!”只听姐姐在我的耳边兴奋地叫着,我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刚进大门第一眼瞧见的便是一块大大的石壁,上面刻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和一幅鲁迅先生的图片。我们买好票后,便往鲁迅故居走去,,好不气派,紧接着往里拐便是鲁迅及其家人的卧房,还有一间供奉菩萨的屋子和一个厨房,厨房里有两个灶台和一些炊具,墙壁上挂着一个米糠笥和一些蔬菜、五谷杂粮的样品,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常见的。
走出故居,我便被旁边一家臭豆腐店的“臭”味给吸引了过去,坚决果断地买了一盒,因这东西不能带进参观的景点,所以我和姐姐也顾不得烫,飞速地吃起来,可是这种状态持续不了多久,大街上便可见两个直奔小店买矿泉水的人,真是应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话。这天说变就变,不一会儿天阴了下来,跑到门口听见导游正在说:“三味书屋是绍兴的闻名私塾,鲁迅12——17岁时就是在此求学……”我们走到书房,看到书房的正中墙上悬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三味书屋”,鲁迅的座位很简单找,因为他在书桌的右方刻了一个“早”字,时时提示着自己。
我们接着往前走,到了百草园,光听名字,给我的印象是那里面种着一百种不同的草,那场面肯定很壮丽吧!,这里原来是一个菜园,也可以说是鲁迅小时的一个乐园,那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主要部分基本上还保持着原样呢。
匆忙忙忙的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在这里放着一摞摞鲁迅写的书和一些有关鲁迅的纪念品,我将一本“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手写稿和一套印着鲁迅图像和他的一些诗句用竹叶做成的书签买了下来。
我游完鲁迅故里后,内心真希望自己能体验一下鲁迅那个时代的生活。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故居……一一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中……
巡游鲁迅故居的观后感800字2
周日的上午,我怀着仰慕的心情和妈妈来到了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里,因为鲁迅先生的故居,就静静的坐落在这。
北京的初春还是有些凉意,但我看到大门口桃树上的花苞,我的心里忽然暖和了起来。人一进门,就似乎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幽静的四合院,淡淡的阳光洒在房檐上,一点也不显得冷清,好像还有人居住在这里。这个青瓦灰墙四合院很小,院子的中间有一棵大的丁香树,听故居的管理员阿姨告知我这棵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自栽种的,算算到今年都86年了,活的可好了。我想鲁讯先生肯定是一个酷爱生活的人,这里到了春天确定是满园飘香了。
院子北边的房子是正房是鲁讯先生的母亲和妻子朱安的卧房,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房,南边的`房子是鲁迅会客和藏书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是鲁迅的卧房兼工作室。这里每间房子的布置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家具都是深色的特别古朴高雅,摆设也很整齐对称。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就在这个四合院,鲁迅先生在此居住的两年期间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
在故居的东边,有一个陈设大厅,摆放着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经验。“在绍兴的”部分主要展示了从鲁迅先生在绍兴时的童年和少年时间,他经验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接着,“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验,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确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验,使他有机会宣扬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扬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鲁讯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精神,也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看完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安静,他的精神鼓舞着我,我不但对鲁讯先生更加仰慕了,而且,心里真的明白了什么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巡游鲁迅故居的观后感800字3
随着公交车的颠簸,我来到了鲁迅故里。
一下车,我就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浮雕,上面雕刻着四个大字——鲁迅故里。我想这下可以见识见识鲁迅故里的风采了。
鲁迅故里的土特产和古玩不计其数,都是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进去之后,就有一阵臭豆腐的香味扑鼻而来,我就赶忙跑到卖臭豆腐的地方,买了一份。
鲁迅故里的臭豆腐可是享有盛名!那个臭豆腐炸出来的臭味越浓越好吃。我吃了一个,那种味道比得上山珍海味,外脆里嫩,包袱着金黄色的脆皮。脆皮一下子脱落下来,剩下的雪白无瑕的豆腐柔嫩无比,望着湖畔上漂泊的乌篷船,吃着本地的土特产——臭豆腐,也是颇有一番风味。
我们在一弄堂口歇脚时,望见一位工作人员在给陶瓷釉彩。
鲁迅故里的陶瓷也是挺出名的。陶瓷的做工精致,巧夺天工。我也来为陶瓷釉彩。我先是在瓶中心画一个人,那个人手里拿着一朵花,瓶口染成红色的,代表喜庆,瓶底就画一个福字。瓶的边缘我就画了几棵小草,就完成了我的著作。
紧接着,我就走进了鲁迅故居。
鲁迅故里最闻名的就是鲁迅的故居了。鲁迅的故居分祖屋和故居,祖居是鲁迅爷爷的爷爷住的,跟鲁迅无关。最主要的就是鲁迅故居了。最让我感到稀奇的就是鲁迅的仓库。鲁迅的爷爷是清朝时代赫赫出名的大官,家财万贯,但由于最终家庭破落,只留下了套祖屋给鲁迅和周作人。鲁迅的仓库下面有一口类似井的一个大口,里面是个地窖,是特地窖藏酒的地方。也可以依据地窖变更地面温度。
最终,就是百草园了,百草园有一个石井,是周家汲水浇地之处。童年鲁迅常常在这玩耍,在石井上跳上跳下。
由于鲁迅故里的景物太多太多,我就不给大家一一道来了。鲁迅故里著名中外,景物数不盛,吸引了不少国外游客,我们伴同他们一起阅读了各个景点。
鲁迅故里,虽然没有像五彩池一样的色调缤纷,也没有像泰山一样高大宏伟,但是,它有自己独特的风貌,那种带有中国历史文化的风貌!
巡游鲁迅故居的观后感800字4
一方水土的她——古城绍兴,以古朴高雅、恬淡清幽的面容吸引着大批游人,却以一个一本正经的老人般的庄重述说着二千五百多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治水英雄”大禹、“书圣”王羲之、“鉴湖女侠”秋瑾、更有一位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让我的内心莫名的激烈……
一个星期天,我和伙伴们结伴而行,一同来到仰慕已久的鲁迅故居。一到那儿,我们的眼睛不由得被那黑漆斑驳的木门所吸引,啊,十足的古色古香。跨入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尊鲁迅先生的铜像,他凝神端坐,暗黑的古铜色,眉宇间流露出坚毅的目光。我静默地瞻仰着,心潮起伏,不禁为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而敬佩不已。
我们穿过窄窄的青石铺成的过道,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四方庭院,一股压抑郁闷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儿时所谓的“只望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天地。随后又来到了当年鲁迅的卧房前,只见折叠整齐的素色被褥,端庄厚重的木床,四四方方的八仙桌以及桌上油黑的茶壶水瓢……一切显得那么井然有序,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当年鲁迅舒适安逸的童年生活。一路七拐八弯后,我们穿过了一座拱形门,游历了鲁迅儿时玩耍的天堂——百草园,现在的百草园早已分不清哪棵是高大的皂荚树,哪棵是结过桑椹的桑树,只有一堵半人来高的泥墙,想必就是当年鲁迅拔何首乌弄坏的墙了……眼前的一片萧条荒芜,丝毫没有让人产生凄凉之感,反而勾起了我无尽的遐想:在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绍兴,竟然还保存着如此古老悠远的历史风貌,究竟是绍兴的现代化留住了文化历史,还是绍兴的文化历史促进了现代化……
在联翩遐想中,我们走出了鲁迅故居,踏在青石板的步行街道上,两旁的商店起劲地叫卖着琳琅满目的绍兴土特产:甘醇芳香的古越黄酒、令人回味无穷的茴香豆、乌黑油亮的霉干菜……此时的我们,感觉像是走进了鲁迅童年的天地,恍若隔世。突然一股奇臭无比的气味随风袭来,“啊,臭豆腐!”伙伴们异口同声地叫起来。我们循味找到了一个油炸豆腐摊前,只见一个头戴乌毡帽的青年人正神情专注地炸着臭豆腐,“那……那不是闰土嘛!”一个伙伴脱口而出。大伙儿都笑了,每人拿起一串臭豆腐,兴致勃勃地品着,说着,感受着古城绍兴的无限魅力。
巡游鲁迅故居的观后感800字5
到了到了!鲁迅故里到了!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那气宇轩昂的一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慢慢清楚起来……
纪念馆的建筑与河水犬牙交错,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是一座古朴而神圣、充溢灵气又独具绍兴水乡风情的现代展馆。而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坐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仪态从容,肃穆又不乏亲切,眉宇间似藏着无限的深思。陈设厅内具体地介绍了鲁迅的坎坷人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主动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很多先进学问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8年,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看着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我的心中又不禁卷起一阵阵波浪,为鲁迅的一生感慨,更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所感动……
走出纪念馆,不觉已是春雨绵绵。雨很小,很细,小得几乎听不到“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闲逛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观赏着这细雨中朦胧的白墙灰瓦、古老又修葺一新的竹丝台门,倾听着那一串串韵味十足的绍兴方言
接着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跨过高高的门槛,从侧门进去,穿过年头已久的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着两株茂密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闭上眼睛,小时候的鲁迅赫然就在眼前。夏夜,他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我的耳边好像还有他的继祖母蒋氏让他猜谜、给他讲故事的声音……鲁迅的卧房、厨房、百草园……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每到一个地方,都感到离这位一代宗师又近了一步…… 我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三味书屋,于是又迫不及待地循着鲁迅的描述去感受他当年读书时的氛围。“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就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活灵活现的《松鹿图》,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大约是在揭示读书的真谛吧。走进去,我们望见了一张陈旧的两屉硬木书桌。
再次走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雨还没有停,一样的小,一样的细,为这一趟鲁迅故里之游染上了一种别样的心情。一条澄澈的小河,从故居门前潺潺流过,雨丝轻轻地落在水面上,安静的河面忽然裂开了好多条“缝”,一圈儿一圈儿地荡漾开来……
我掏出一把茴香豆,坐上了晃晃悠悠的乌篷船。在头戴乌毡帽,手持青篙的船家带领下,挥手道别了这座宏大的历史丰碑,而那一圈儿一圈儿的鲁迅情却久久地在我心中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