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现浇钢筋砼
现浇钢筋混凝土裂缝控制
作者:李洪超
工作单位:安徽宿州市龙达建筑装饰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随着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混凝土施工在建设工程中愈来愈占主导地位。但是混凝土裂缝却是长期困扰施工企业的一个难题,是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在理论上认为,裂缝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实际施工中仍然有必要对其进行控制。本文就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施工实践中的控制措施。
一、裂缝成因分析:
塑性混凝土的裂缝出现在浇注后2~16小时内,这种裂缝有两类:一类是塑性收缩裂缝,常出现在楼板、路面等平面结构中,典型的是板角部45o的平行裂缝和无规则的鸡爪状或地图状裂缝。另一类是由于塑性混凝土下沉产生的裂缝,在梁板中都有可能发生。混凝土配合比组成、坍落度以及选择骨料的级配、混凝土的泌水现象、模板过于干燥以及保护层厚度均是影响这种裂缝的主要因素。
混凝土浇筑后,由于水泥的水化反应,在凝结和硬化阶段,温度上升。这种内部蓄热不能很快通过混凝土表面,散发到外围空气中,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形成从构件核心到混凝土表面的温度梯度,使混凝土产生一种
自应力状态,外层受拉、内层受压,当拉应力超过硬化初期混凝土较低的抗拉强度时,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是不规则 1
的龟裂,深度只有几毫米或几厘米。水泥品种、水泥用量等影响此裂缝的发生。
后浇带是为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温度应力而按规范设置的一种构造。但常常在施工过程中未按设计要求严格施工。如施工中未留置企口缝或凹槽,板的后浇带处不支模板,而进行斜坡施工,以及浇注后浇带前疏松混凝土未清凿干净、铺设素浆等,造成板面裂缝。
钢筋混凝土施工中,各种管线的暗埋较常见。但由于管线较多,使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度降低,造成混凝土应力不均,而出现裂缝。再者,由于混凝土的碳化和氯离子的侵入会使混凝土中钢筋发生腐蚀,当锈蚀产物体积大于钢筋被侵蚀体积的2~3倍时,使外围混凝土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引起保护层混凝土胀裂,导致出现沿钢筋的纵向裂缝。
在施工中企业片面追求高利润降低成本,过早拆模,或因模板支撑系统不牢、楼面荷载影响造成挠曲,浇注过程中过分振捣,以及养护期内,不重视混凝土的养护,过早进行下道工序施工等也是造成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裂缝的控制
控制裂缝宽度的目的是因为过大的裂缝会影响结构的观瞻,但其主要
原因是防止钢筋侵蚀,保证结构的耐久性。裂缝的控制就是要使 2
裂缝尽可能减少,宽度控制在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之内。其主要措施有:
。控制水灰比、坍落度。
,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较小的保护层厚度,易引起钢筋较早出现腐蚀,影响结构。
,应先将基层或模板浇水湿透,避免过多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在浇注过程中,尽量振捣充分,避免漏振,同时又要防止过度振捣。
,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