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伤寒、副伤寒课件 】是由【yzhluyin9】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伤寒、副伤寒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伤寒、副伤寒
江西省建设医院
一、概念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相对脉缓、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主要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伤寒、副伤寒的主要并发症。伤寒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全身内皮系统的增生反应,主要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显著,副伤寒,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
二、病因
1、病原体感染
副伤寒甲杆菌,副伤寒乙杆菌,副伤寒丙杆菌,或称副伤寒丙沙门菌,以上分别属于沙门菌属中A,B,C三群,均可按噬菌体分型方法进行分别,各种副伤寒杆菌均有“O”和“H”抗原,其中副伤寒丙杆菌还兼有“Vi”抗原。
2、免疫力低下
在机体免疫力低下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时候,机体通过环境或者接触病人后被病菌所感染,产生副伤寒的症状。
3、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即所谓伤寒舌),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由于肠道病多在回肠末段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4、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此等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至逐渐恢复。
5、脾肿大病程第6天开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触及腺肿大(60%~80%),质软或伴压痛,少数患者肝脏亦可肿大(30%~40%),质软或伴压痛,重者出现黄疸,肝功能有明显异常者,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
6、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肿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7、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四、临床类型
1、轻型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2周内痊愈,多见于发病前曾接受伤寒菌苗注射或发病初期已应用过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在儿童病例中亦非少见,由于病情轻,症状不典型,易致漏诊或误
2、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有畏寒,高热,腹痛,腹泻,中毒性脑病,心肌炎,肝炎,肠麻痹,休克等表现,常有显著皮疹,也可并发DIC。
3、迁延型起病与典型伤寒相似,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发热持续不退,可达45~60天之久,伴有慢性血吸虫病的伤寒患者常属此型。
五、传播途径
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尿排出体外后,可通过以下传播途径引起感染和流行。
1、水传播:饮用水源被污染引起的伤寒水型暴发流行,如传染源的排泄物直接污染水源;农村厕所、粪坑雨后溢入河里;自来水管网损坏或供水消毒不够;医院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下水道;直接饮用生水或用生水洗瓜果、餐具等都可以引起伤寒的暴发流行。
2、食物传播:食物在传播中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污染食品的种类、该污染食品供应的数量、频度和范围。食品在制作、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被伤寒病人或带菌者的手和排泄物污染;被污染的食品如熟食卤味、牛奶、瓜果等。
六、预防
本病预防重点是加强饮水、饮食卫生和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1、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不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牡蛎、蛏子等海产品。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凡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3、家中以及周围有伤寒病人时,更要注意自我保护。对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选用煮沸、消毒药浸泡等方式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