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鉴赏古典诗歌的结构特点.ppt

格式:ppt   大小:134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鉴赏古典诗歌的结构特点.ppt

上传人:今晚不太方便 2017/8/19 文件大小:1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鉴赏古典诗歌的结构特点.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典诗歌的结构特点
一、考点解读:
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二、技法解密:
1、认识诗歌结构特点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常见的有:起承转合、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等。
2、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
如以时空为序的诗要注意寻找表时空转换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
(一)起承转合
“起”句为首句,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的作用。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提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分析:这一题直接向“起”句发问,如果我们了解“起”句在全诗中的一般作用,再结合对这首诗的具体理解,就可以得出结论。
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景,渲染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反映作者心灵明澈的心境。
2 “起”而续“承”
“承”句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承”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以杜甫《登高》为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提问:“聚散匆匆”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从结构来看,“聚散匆匆”一句为全词第二句,相当于绝句中的“承”句。“承”首句“聚”意(“同在京城”),启下句“散”情,并进一步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个意象表现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
答案:写出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转”开生面
“转”在结构上起转折作用,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层次顿生波澜。
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4妙“合”主旨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直接揭示主旨。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提问: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词的这最后两句好比是诗歌的“合”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也使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感情抒发得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