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秦腔—陕西传统文化的精粹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3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秦腔—陕西传统文化的精粹论文.doc

上传人:zhanglaifa 2017/8/19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秦腔—陕西传统文化的精粹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秦腔——陕西传统文化的精粹
摘要:通过对秦腔以及秦腔历史的介绍,让大家了解一种在大西北拥有广泛群众基础一门民间艺术,并且让大家意识到秦腔这个古老的剧种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慢慢消融。旨在通过秦腔的过去与未来,表现它和京剧、昆曲等其他戏剧艺术都是我们博大精深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从我们出生起就在我们血管中流淌的我们从未意识到的信仰其他中华的精粹。
关键词:秦腔、秦腔历史、秦腔现状
引文
秦腔,发源于陕西、甘肃一代,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因用“梆子”击节,故也称“陕西梆子”,又因陕西地处古函谷关以西,古称“西秦”而有“西秦腔”之称。当地也叫“梆子”、“桄桄”、“乱弹戏”、“中路秦腔”、“西安乱弹”、“大戏”等。 秦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它是最早起源的戏剧之一,在明末清初也曾达到鼎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秦腔在戏曲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不如它昔日的竞争对手,如容易被广大听众接受的京剧、昆曲。
一、秦腔的起源
关于秦腔的起源,众说不一,大体有形成于秦、形成于唐、形成于明的说法。明万历年间(1573-1620)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曾用“西秦腔二犯”唱调,是关于秦腔最早的记载。该剧是江南无名氏之作,证明已经传到江南,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这证明秦腔明中叶当已形成。另据调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创办的华庆班,曾驰名陕、甘一带,后来秦腔在陕西发展成东、西、南、北、中五路,在甘肃又演变发展成东、南、中三路。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建国以来,陕西东、西、南三路秦腔、甘肃秦腔都不发达,陕西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二、秦腔的特点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的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
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
三、秦腔的发展及主要的著名唱家、著名唱段
秦腔的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明代中叶始兴起到明代末,为第一阶段,主要形成了由曲牌体与板腔体声腔并举的秦腔。第二阶段,明末清初,形成了以板腔体为主体的秦腔。这一阶段是秦腔发展的里程碑。第三阶段,是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20世纪初期,秦腔的发展不太平衡,主要力量是西安的易俗社和西北地区国民党的军政人物成立的各剧社,有衰落之象,加上西方文化艺术的渗透,人民对“洋”货的崇拜和国民文化的需求变化、战乱等因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