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秦腔.ppt

格式:ppt   大小:1,730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传统文化-秦腔.ppt

上传人:yzhlyb 2017/10/14 文件大小:1.6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传统文化-秦腔.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古典艺术
——秦腔
基本情况
综述
秦腔是流行于中国西
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
“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百戏之鼻祖。
基本情况
派别
根据其流行的地域分为
东路秦腔
西府秦腔
汉调恍恍
中路秦腔
东路秦腔
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也叫老秦腔。它常被奉为梆子腔的鼻祖。
   同州梆子的历史悠久,它以陕西同州(今大荔)、朝邑为中心,曾盛行于关中东府10多个县,流行于陕西境内的北至绥德、东到潼关、南抵洛阳、西行渭南,并流传到北京、湖南、甘肃、青海、河南、新疆、江浙等地。
清嘉庆至光绪年间,为同州梆子的鼎盛时期,涌现出许多班社,艺人也是层出不穷。 到了1912年,由于西安改良秦腔的崛起,使同州梆子倍受排挤,加之战乱与饥荒,到了20世纪20年代,关中各地同州梆子班社纷纷解体,即使是一些技艺出众的艺人,也不得不转入西安“易俗社”、“榛苓社”、“三意社”当教练或参与演出。30年代后,同州梆子几乎灭绝。
建国后,这一剧种得到了抢救。现已无专业剧团存在。
西府秦腔
西府秦腔又称“西路秦腔”、“西路戏”、“西路梆子”、“西府乱弹”,盛行于陕西省的凤翔、宝鸡,流行于千阳、陇县、太白、凤县、扶风、岐山、眉县、武功,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它是秦腔流传到西安以西一带形成的一个支派。
明代末年,西府秦腔的班社已有演出活动,到了清道光至光绪年间,西府秦腔就达到了昌盛时期,仅关中西部十多个县,就有一百多个班社活动。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路秦腔的不断发展壮大对西府秦腔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演员们纷纷改唱中路秦腔。从那之后,中路秦腔完全取代了西府秦腔,并且流行西府各地。
 建国后,正式定名为“西府秦腔”。
汉调桄桄
汉调恍恍又称“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旧称“弹戏”,是陕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入陕南汉中盆地后形成的一个支派,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
    它是秦腔传入汉中,并吸收当地语音、民间音乐等艺术逐渐发展而成的。相传在明万历年间,秦腔沿关中越秦岭,传入汉江以北的洋县,出现了最早的秦腔班社“祁家班”。至清代前期,洋县一带又出现了一些本地班社。
    汉调桄桄的艺人多为当地人,多采用当地的语音演唱,并不断地吸收、融入当地的一些民间音乐成分,这样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融入了川剧、汉调二簧柔和婉转之长,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覆盖关中地区。清末民初为汉调桄桄的鼎盛时期,班社林立,艺人济济。
中路秦腔
中路秦腔,以西安为中心,又称“西安乱弹”,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东、西、南三路秦腔均近衰亡,“西安乱弹”起而代之,流行于陕西各地,表演形式朴实、明快、夸张性强。
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故在陕西及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基本情况
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路秦腔渐渐衰落,被中路秦腔起而代之。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陕西省西安秦腔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涌现出一批现代秦腔名角儿,像四小名旦李君梅,袁丫丫,刘颖,梁少琴,以及大家熟知的马友仙。
同时,创作出了一些优秀的现代剧目和秦腔影视剧,像《洪湖赤卫队》等。
旦角马友仙
马友仙,女,秦腔旦角。1944年(农历甲申年)生,汉族,陕西省合阳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艺术专家”证书。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秦腔团副团长;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表演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文联常委,陕西省对外友好协会理事,陕西省企业、艺术家联谊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妇幼协会陕西分会理事,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艺术专家”证书。
二、历史沿革
发源地
秦腔,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