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的诊疗常规
〔诊断〕
一、西医诊断
-1978 年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制定。 1986 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
1 、发病年龄 60 岁以上居多。
2 、多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先兆症状。
3 、发病前有动脉硬化, 高血压, 心脏病及糖尿病等病史。
4 、多在安静, 休息状态下发病, 常在晨起时发现。
5 、发病较缓慢, 多逐渐进展, 在数小时或 2~3 天达到高峰
或呈阶梯性进展。
6 、高颅压征不明显, 意识一般保持清楚, 但偏瘫, 失语等
神经定位体征却很明显。
7 、发病 6 小时以后, 腰穿脑脊液不应含血, 脑脊液压力一
般不高。
8 、血管造影和 CT,MRI 有助于最后确诊。
二、中医诊断
1 、中医病名中风中经络或中风中脏腑。
中风中经络: 突然出现口舌歪斜, 语言不利, 肌肤不仁,
半身不遂, 偏侧麻木等症状, 但不出现神昏。
中风中脏腑: 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或嗜睡, 半身不遂, 且以神明败坏为主。
2 、辨证分型
〈 1 〉阴虚阳亢风痰上扰证: 证候 z 突然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口角流涎, 舌强语塞或失语, 偏身麻木, 眩晕, 头痛, 面赤心烦, 口苦咽干, 尿赤便干, 舌红或络, 苔薄黄或黄腻, 脉弦有力或弦滑。
辨证分析:素体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则眩晕头痛;肝阳充盛,火性炎上则见面赤,口苦;火扰心神则心烦;阳亢热盛见,尿赤便干z阴亏津液不能上承则咽干;因忧思恼怒或劳累,致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挟痰挟火,横窜经络,闭阻经脉则见偏身麻木或半身不遂; 蒙蔽清窍则见口舌歪斜,流涎,舌强语塞或失语;舌红或络,脉弦为肝阳上元之征 z 苔薄黄或黄腻为痰火外在表现。
, 芬病病位在肝,病性为虚实夹杂,其本为肝肾阴虚;其标为肝阳上亢,风挟痰尘,f 一飞
(2) 风痰痰血痹阻脉络证 z 证候= 主皇军遂, 口舌歪斜, 舌强语塞或不混号妻目眩, 恶心呕吐, 舌淡暗, 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滑。
〈辨证分析: 中气亏虚, 脾失健运, 聚湿生痰, 辈革湿阻滞中焦, 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 痰浊阻滞经 l 脉, 气血受阻而致血痕, 痰浊引动肝风, 挟痰挟痕, 痹阻脉络, 则半身不遂, 上蒙清窍则口舌歪斜, 舌j强语塞或不语; 舌暗, 苔白腻, 脉弦滑为风痰疲血外在表现。
\本证病位在脾、脑, 病性为虚实夹杂; 其本为中气不足, 其标为疲血风痰。
若患者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出现意识障碍可参考" 脑出血、中脏腑" 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三、中西医结合诊断
1 、脑血栓形成、中风、中经络、阴虚阳亢风痰上扰证。
2 、脑血栓形成、中风、中经络、风痰痕血痹阻脉络证。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治疗原则
1 、对抗脑水肿。
2 、活血化痕。
二、治疗方法
1 、辨证论治
(1) 阴虚阳亢风痰上扰证( 脑血栓形成、中风中经络、阴虚阳亢风痰上扰证〉
治法 z 滋阴潜阳熄风豁痰
方名: 天麻钩藤饮加减〈珍菊平肝冲剂)
处方 z 〈剂量比例)
君药 z 天麻 15g 钩藤 15g
臣药: 梳子 lOg 夏枯草 15g 生石决明 3Og 珍珠母 3Og 胆星 1Og 川牛膝 15g
佐药 z 生地 15g 赤苟 1Og 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