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doc

格式:doc   大小:9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doc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7/8/21 文件大小:9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
成尚荣
故事常常引发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最近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又让我们有了深刻的反思。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时间不是自己掌握的,想游玩得请示妈妈。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个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 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请示时,他不幸被汽车撞死。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妈说:“玩……好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一天,表哥去他家,电话铃响了,果然时正彦那犹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表哥对着话筒悄声又坚定地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电话。这篇小说用幻想的方式表明:一个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托,不得安宁。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教育孩子,结果却伤害了孩子,甚至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个日本人讲述的故事,却让我们产生共鸣。我们不得不追问: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再哪里?教师的崇高使命究竟是什么?于是,“教育的立场”这一命题就这么严峻地来到我们目前,需要我们作出回答。
对此,我们应毫不含糊地回答: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教育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教育应该是有立场的——尽管你可能不自觉也可能你未思考。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即你是未谁的。不同的立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式和结局。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本准线:教育时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题,直抵教育的主旨。
教育是以最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活动过程。这种道德的方式,就是让受教育者尊严地生活在教室里和校园里。让受教育者有“尊严”,教育者就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保护他们、想着他们、引领他们。从某种角度说,儿童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教育观应根植于儿童观,而只有真正确立了正确的儿童观才会有鲜明的儿童立场。儿童立场是由教育的本质和主旨所规定的,儿童立场是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鲜明标志和成功的根本动因。
儿童立场的命题也使我们想起教育中的主体。“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只有作为某种活动的发出者才是主体。”教育这种活动的主体究竟是谁呢?这就要考察活动的“发出者”是谁。教师是教育的策划者、设计者和组织者,但是,真正“发出”教育需求的却是儿童,是儿童焕发生命活力的诉求才有了教育活动,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因此,儿童是教育的主体。那么,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就应站在儿童立场上。儿童立场是主体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必然的、合理的。
但是,命题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常常被遮蔽。在教育的现实中,儿童立场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最为突出和严重的是,***(当然包括教师)以惯有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最终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愿望和目标。而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