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内容
导论
主要伦理学理论
生物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
案例1
一位妇女T度完暑假回家,被一男子杀害。这位男子过去曾向他的心理医生坦白他想杀她。这位精神病医生考虑到医生对病人负有保密义务,没有向她或其家庭报告。医生设法将病人送进精神病院,但没有成功。最后T被该男子杀害。
问题:(1)这位医生做得对不对?(2) 如果你是这位医生,你会如何处理?为什么?
案例2
一中美合作研究项目在中国A省某山区农村收集DNA样本研究疾病与基因的关系。在征求知情同意的过程中,样本提供者同意通过采血获取DNA样本,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改为采集尿样获取DNA,但没有再向样本提供者获得知情同意。过几年后,对此项目进行检查时,该样本提供者否认曾获知此事,经查阅档案,该样本提供者确实在知情同意书签了字。后找他核对时,他表示他已忘记此事。
问题:(1)在主要是文盲的人群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或人体研究,知情同意是必须进行的吗?(2)如果像上面案例提示的那样,仅仅改变取样方式,也必须重新获得知情同意吗?(3)后续检查发现,样本提供者先是否认、后又表示忘记,是否说明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的知情同意工作有问题?如果有问题,是什么问题?
导论
人类伦理思考的由来及线索
道德的起源
道德与伦理的异同
科学/
人类伦理思考的由来及线索
在中国古代,组成“道德”一词的“道”和“德”最初并未合用。早期典籍中的“道”表示事物运动演化的规则,而“德”则表示将“道”经认识、践履而得于心中。适如朱熹所云:“德者,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最早可查的“道”、“德”合用,见之于战国时的荀子之语:“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此语中的“礼”,当时是做人和做事的规范之意,于是可知,“道德”最初的含义就是指将为人处事的规则习得于心。
《周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也”; 《尚书》:“尧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 《大学》: “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天下”;
《论语》: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伦理学著作;
人类伦理思考的由来及线索
在西方, “morality”来自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创造的形容词“moralis”,用以描述国家生活的道德风貌和人们的道德个性。而“moralis”又是西塞罗根据拉丁文“mos”(习俗、性格)的复数创造的。因而西方“道德”的最初含义是习俗、风俗。
“伦理学”一词的词源仅存在于西方。现在用的英文“伦理学”一词“ethics”,出自希腊文“ethika”,是由“ethos”(习惯、习俗)演变而来。此词由亚里士多德所创,用来指关于人间事务的哲学。或称人事哲学,是关于实践或选择的科学。“人间事物”从希腊文“energeia”演化而来。由“en”(在内)和“ergon”(成果)两个词组成,意为“实现活动”,即为有目的、有成果的活动。
人类伦理思考的由来及线索
苏格拉底的感性幸福论:“善不是别的,就是快乐;恶不是别的,就是痛苦。”;“快乐超过痛苦的最大可能平衡”;“徳性(美德)就是知识”;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个人徳性;中道;至善论的目的论;
伊壁鸠鲁的感性幸福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关注人生问题;以感觉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对于行为的选择也是以感性经验为依据;
斯多亚派的理性幸福论:按照自然而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而生活,同时也就是遵从徳性而生活;
道德的起源
宗教神启论:道德起源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基督教、儒家的“天道论”)
理念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柏拉图、黑格尔;朱熹)
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将道德起源归结为外在环境和条件(培根、爱尔维修、卢梭;荀子)
先天论、本能论和人性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或是人生而有之的东西。(孟子;康德、霍布斯、休谟、洛克、伏尔泰)
道德与伦理的异同
道德和伦理都是人类行动的社会规范,都是指社会和个人经过一定方式的治理、协调,使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符合一定的秩序和准则。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
伦理学是道德的哲学研究,又称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作为行动规范的道德作为一种传统或文化的一部分留传下来,体现在习俗、惯例、公约、规定之中,但往往它们是未经论证(argument)的。伦理学则要对现存的或建议的行动规范进行分析、论证和批判。论证是哲学学科的特点。
由于儒家的传统(修身养性)在中国“道德”容易被理解为如何“做人”,而“伦理学”则必须重视行动及其后果的探讨。
医德(medical morality)与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的异同也是如此。
伦理学研究人类行动的社会规范
人类行动的三个要素:行动者(agent)、行动(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