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美初探.doc

格式:doc   大小:5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美初探.doc

上传人:pppccc8 2017/8/22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美初探.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美初探
摘要:日本美作为东方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魅力。而享誉世界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不仅自觉践行日本美的创作传统,还探索出一种代表日本现代美的创作风格,在丰富日本美的内涵的同时更将其推向又一巅峰。本文以“日本美”为切入点,从“物哀书写人物命运”“人性即美的女性刻画”“日本民俗美的隐喻”“民族性格的矛盾展现”四个方面展开对川端康成作品的探析,以期得到更多美的启示。
中国 5/vie
关键词:物哀民俗美女性美矛盾性川端康成
自古以来日本就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享誉东方,乃至世界。在日本美的温润滋养下,许多作家探索出了具有“日本风味”的创作道路,川端康成就是十分明显的一例。自其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他的作品就被作为研究日本美的良好范本。而除了作品本身,川端康成在作品中传达出的美学理念以及浓厚的日本风俗气息,更令人向往。
一、物哀书写人物命运
“物哀”这一概念作为日本古典美的传统美学范畴,以其古老而固化的创作范式深深影响了日本文学的发展。在日本文学史中,和歌、俳句、物语、随笔乃至小说,无一不体现“物哀”的文艺理念。但“物哀”并非天生就有,其来源于早期在歌谣和神话中出现的“哀”。从辞源角度分析,汉语传入日本后,“哀”字被借用来表达“唉、啊、呀”等呼叹语气。而自《万叶集》之后,“哀”不再是简单的语气词,它偏向于个人的感动以及对情感的咏叹。这一内涵的丰富与演进也标志了“哀”的关注视角由感受的“瞬间性”转为了情感的写实性,此时“哀”审美理念初步成型。《源氏物语》后,“哀”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经该时期国学大家本居宣长的提炼与升华,“物哀”的概念正式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理论高度。?�r“物哀”之中,“物”是客体存在,“哀”是主体体察客体的心境结果。这心境不止哀感本身,还包括感动、调和、优美、情趣这几种状态,具有同情、怜悯、颂叹、赞美等含义。简而言之,“观察万物,体察物美,以内心触动与物相融为一的审美活动”便是“物哀”。由此可见,“物哀”的形成正暗示着人们体察万物的审美情趣及书面化表达的成熟,以及人们领悟力的细腻程度。
近代研究中,我国学者叶渭渠先生将“物哀”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为对人的感动,突出对男女恋情的哀感;其二为对人生的感动,突出人心对百态世相的咏叹;其三是对自然美的感动,以幽玄风雅的笔法写人物命运。不难看出,这三个层次恰好对应在了受
“物哀”观念影响至深的川端康成的创作实践上。正如长谷川泉所言:“《源氏物语》是决定川端康成文学生命的重要因素。”那么凭借《源氏物语》对川端康成文学生命的浸润,以物哀书写人物风雅空寂的命运,营造幽玄美感,从而细腻超然地刻��人物心理,传达作者对缤纷世相的思索,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雪国》中,岛村在列车途中偶遇叶子,冰天雪地的自然风物使人对叶子有种晶莹剔透的想象。而后当岛村发现了叶子的安静纯洁和纯良心灵时,对她的喜欢渐次过渡为默然的爱。以常理布局,二者应在一起,但结局却令人唏嘘――叶子在熊熊大火中纵身跃入火海,只留岛村无尽悲叹。此处尽可体现男女恋情的哀感。而叶子的死,作者将其喻之为“非现实世界的幻影”,毫无阴森恐怖却含静谧幽玄之感。仿佛她的归宿正是清雅的归寂。这便透露出川端康成对人生世相的思索,叶子是脆弱的美,抓不住也留不得,只有在消失的怅惘中无限回味。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