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傣族的乐器.pdf

格式:pdf   大小:58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傣族的乐器.pdf

上传人:sftnqws018 2017/8/22 文件大小:58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傣族的乐器.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家珍品茗
重。笛:紧冀
打击乐器在傣族乐器中占的比重最大,每项打击乐器又有不同的规格和类型。傣族的打击乐器
有:鼓、***、镲、韵板、铜钟。鼓有:长、中、短、象脚鼓、抬鼓、挂鼓,短鼓,晚明时期还用过
铜鼓。链有大中小害芒,排硭、芒琴。镲、韵板,铜钟也分大中小。吹奏乐器有葫芦萧、口弦、竹笛,
吉时还有排笙。拉弦乐器有牛角琴、象脚鼓琴。“丁喊”崴祷暗那则是弹拨乐器。
傣族的社会制度已经发展,但一些原始社会的遗迹通过音乐舞蹈、风俗****惯和有关的神话传说
保存下来。打击乐器就是其中的一种。
解放前夕, 芒市土司方家还保存有一面铜鼓。跟傣族地区紧相连的腾冲,年~年共
出土三面铜鼓。从史料到实物都证实了傣族确实使用过铜鼓,并通过文物的出土把傣族地区使用铜
鼓的最早年代从唐代向前推到了西周时期。新石器时代,人们由击石而变为敲击身边使用的陶器,
(
(-)
以及长时间敲而不破的奥妙,于是产生了铜鼓。铜鼓开始的样子像陶釜,鼓面太小。在敲击中,人
们逐步感觉到鼓面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振动幅度和共鸣效果。为了适应打击乐器的功能,铜鼓开始演
变,鼓面不断扩大。到明代,傣族使用的铜鼓变成了鼓面大于鼓身,鼓体星圆柱形,足部稍微展开
作喇叭形,像克木人使用的铜鼓,这就成了头粗尾细,跟傣族的抬鼓、挂鼓相似了。由此可以推断
出,抬鼓、挂鼓是从铜鼓演变而成的。傣族人民改造了铜鼓的足部,用木做身,两头蒙上皮革,形
成了一头粗一头细的抬鼓、挂鼓。短鼓从铜鼓演变而来更明显。中国铜鼓传人缅甸后又融合了当地
铜鼓的某些因素,在唐代形成了“形如腰鼓,而一头有面。鼓面圆二尺许”巍短焦慵恰。
德宏接连缅甸,此铜鼓传入傣族地区后,傣族人民加以改进,形成了两头蒙面,比腰鼓粗些、短
家珍品茗
F
点的短鼓。至于象脚鼓,它的制成是根据“鼓小而长,则其声舒远而远闻”的原理,缩小铜鼓体
积,加长唐代傣族使用的铜鼓的鼓体,扩大喇叭口,形成一只高脚酒杯似的鼓丽成的。各种鼓出
现后,为了不使它孤孤独单调,造成交响乐的效果,形成了***、镲跟鼓配合使用。链又叫乳锣,
铜制而成,像锣,但边较宽、较厚,中心有一个半圆球形的突起,声音低沉而又柔和,集中并富
于立体感。镲声清脆,热烈奔放。有了***、镲的配合,鼓像鱼儿得水,整个声音欢乐而又奔放,
热烈而又深沉。
随着阶级的分化及小乘佛教的传入和普及,原先用来调节劳动、娱乐的傣族打击乐器,被“制
礼作乐”。由于傣族全民信佛教,它的节跟宗教节分不开。鼓在旧社会大多在宗教节日敲响,
并形成风俗,一直流传下来。抬鼓只有在盛大节日才敲响。敲时两人一前一后。用一根大竹材抬
着抬鼓行走。细的那头朝前,击者挥舞双槌在鼓的内侧跳跃舞蹈,甩响粗的那头鼓面,发出震撼
大地的浑厚声音。那边击边舞的场面,很像汉代比较著名的“建鼓”舞蹈表演中的男子的击鼓姿
势,又像古代的击铜鼓。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汉代滇族墓中出土的一件铜贮器,上面就刻有两人抬
着铜鼓,边走边敲的形象。跟抬鼓配合的是大链、大镲。有的锥直径大到一米以上,两人抬起
走着敲打,声及数里。挂鼓则挂在傣族寺庙里,跟韵板、
铜钟一样,是傣族小乘佛教的乐器。短鼓在庆丰收时敲
打。敲时横挂在腰前,左边用竹片打,右边用手拍,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