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教育学》考核知识点.doc

格式:doc   大小:74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育学》考核知识点.doc

上传人:莫比乌斯 2022/10/25 文件大小:7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育学》考核知识点.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教育学》考核知识点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教育学》考核知识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教育学》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要素及其理解;P4、5、6、7
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二、教育的要素
包括三要素:教育者: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学****者:学****是个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教育影响:教育者作用于学****者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P11-15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1)农业社会的教育
;
;

(2)工业社会的教育
;
,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信息社会的教育

;
;

3、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
中国古代的《学记》--世界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培根1623年首次将“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提出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康德最早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康德论教育》提出理论联系实践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之父,第一本现代教育著作。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英国哲学家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理论
法国思想家卢梭《爱弥儿》
瑞士教育学家斐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学: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经验增长。第三,学校及社会。
传统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赫尔巴特)
现代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杜威)
第二章教育功能
1、理解教育功能的含义、类型;P31、32、33
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美国社会学家默顿。
,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四种)
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的表现;P35-38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的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人之为人的根本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人之为自己之根本

,形***的独特性;
,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3、理解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享用功能及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P38、40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指向外在社会)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指向个体自由)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联系实际理解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P42-49
一、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因素,是现代生产发展和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因此,教育是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义务教育,素质教育)
二、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保存功能、选择功能、融合功能、创造功能(最根本的就是实现文化的创新)。
三、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教育的古老功能)

、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与教育方针的区别和联系;P59、60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育目的的功能;P65、66
教育目的的功能::于教育社会性质、人的培养、课程选择及建设、教师教学
:通过价值方式、标准方式、目标方式来对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及教育行为以及受教育者进行调控。
:针对价值变异、教育效果的评价
3、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应注意的问题;P69、70、71、72;P74—82
一、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区域。
,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
,即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适应: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超越: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

教育的功利价值: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即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
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井绳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民族性:涉及对之际民主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即维护问题。
世界性:涉及对世界交往与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忍痛或接受,进而使自身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
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化:一般指个体出生后的发展中****得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
个性化:一般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
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得理性遵循,以及运用理性来揭示真理或把握客观对象的普遍性本质和规律,来看待或处理问题的特点等。
非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非理性遵循,以及运用非理性来把握或说明客观对象或事物,来看待或处理问题。

科技素质:指与人认识、作用与自然,与人从事物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得科学技术方面得素养、品质即能力发展得水平,通常体现为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掌握即运用得能力,与此相关的思维品质、探索创新的意识、崇尚科学理性的精神。(求真务实)
人文素质: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即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理想价值)
4、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基础;P82-86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下,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最终提高全民族素质,
从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们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素质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提高民族素质是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
——是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5、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P87-90
教育目的的理性把握

、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1)全面发展的必要性(2)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3)正确认识、处理各育关系(在全面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替代)(4)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P94
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含义及变革趋势P102-108;
一、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为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即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英国),二是单轨学制(美国),三是分支型学制(苏联)
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学制
学术性现代学校VS群众性现代自下而上为小学、中学、大学学制前段(小学、初中)为单轨,后段分叉
大学—中学VS小学—职业学校一个系列、多种分段(职业学校、高等学校)
两轨不相通也不相接,剥夺了劳动人民子女升入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适应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上通下达,左右畅通
中学和大学的权利。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双轨制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幼儿教育阶段——结束期提前、幼小衔接。
小学教育阶段——无初高级之分,年龄提前,年限缩短,小初衔接。初中教育阶段——学制延长,统一进行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高中教育阶段——结构多样化,趋势为肩负大学预备教育、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的单轨学制下的高中。职业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在哪个阶段进行,依赖于现代生产的科学技术基础状况,目前已有移向高中后的趋势。(特征:文化科技基础越来越高,层次、类型多样化)高等教育阶段——多层次、多类型。
3、我国现行学制的演变、形态及进一步改革的措施。P108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学制,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受日本影响)
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受美国影响)三段五级:初等教育6年(初小4,高小2),中等6年(初中3,高中3),高等教育4-6
1951《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名共和国的新学制。(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学前教育:3-6、7岁幼儿
初等教育:全日制小学,6、7岁,5-6年学制;
中等教育:全日制中学、中等职业学校、业余中学
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业余大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理解教师职业的作用与地位及基本特征;P119、120、123
教师:就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一、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首先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其次,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教师职业的个体作用:,、发展、创造与享受的价值。
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和专业地位
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拥有专业性自主权或控制权。
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有目的地培养才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从教书育人的实质看,教师职业实为创造性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条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才能进行科学创造,设计各样的教学方案和方法,机智处理偶发事件,铸就自身的教学风格。
2、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含义、内容、过程及途径;P125-130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地发展过程,即由一个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地过程。具体内容是:
国内学者叶澜将教师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教师专业性发展的途径

3、联系实际理解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职业角色与职业形象;P131、132、134
(一)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备课、教学……
(二)教师的职业角色

(三)现代教师的职业形象

4、学生的本质特点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P136、137、138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二、学生的地位
(一)学生的社会地位——作为社会成员应有的的主体地位(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6、师生关系的类型及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及构建策略。P145、146,148、149
师生关系的类型及调节
一、(代际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关系)(人际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个性关系)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尊重学生,,,健全人格
第六章课程
理解课程的含义;P155,
课程定义: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2、课程内容的构成及理解;P163
课程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册等。
3、常见课程类型的含义及理解;P164
课程可以采取多种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4、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P185
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一、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二、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三、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四、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五、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六、课程评价上,超越目标取向走向过程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第七章课堂教学
教学的含义及当代“教学”的新观念;P191,194
教学的含义: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当代教学的新观念:(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2、理解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P205、206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其基本主张:(1)知识观(2)学****观(3)课程观(4)教学观(5)学生观(6)教学模式
3、教学设计的含义和基本要素;P207-208,209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
(二)教学设计的依据:

3、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包含的四个要素;P212
(1)行为主体。(2)行为动词(3)情境或条件(4)表现水平或标准
4、教学策略的含义及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P219,220-224
一)教学策略的定义: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二、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一次只教给学生少量的策略和策略性知识,,
5、结合实际理解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P225,226,228
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一)讲述策略
含义: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特点:,具有单向性;:。。功能:;。
(二)对话策略(问答和讨论式)
含义:对话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交流和沟通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特点:第一,诱发学生参与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第二,提供练****和反馈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也为教师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做出行为调整提供线索;第三,有助于学生学****结果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能力;第四,活跃课堂气氛。
(三)指导策略(练****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
含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成功地完成课堂练****阅读教学材料,以及对学生独立从事的操作或实践活动的组织、引导促进的行为策略。功能:第一,指导学生的自主学****活动。第二,提供活动所需的基本条件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1、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最典型的原因;P246
原因是多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前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规范失控
最典型的原因为:社会道德失范、文化市场的失控、家庭结构的变化、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2、理解如何使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P268-273
学校该如何(一)重建教育观:包括教材观、师观、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时空观
(二)
(三)(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班级组织的概念、特点及功能;P281,286-288,289-290
班级组织的形成:班级组织这个群体,是由不同个体集结而成的,但要成为具有组织特性的团队,需要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中成长和发展。
班级组织的特点:1、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2、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4、班级组织中的师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的。5、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使得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发展。
班级组织的功能:(一)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二)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2、班级管理的内容;P290-297
A班级组织建设B班级制度管理C班级教学管理D班级活动管理
3、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的角色作用;P298
一、班主任的角色作用
一)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
班主任的角色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有以下责任:教育的责任、培养的责任、发现的责任、激活的责任、夯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