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契合与转化》书摘
基甸
书名:《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更新之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书》之五作者:庄祖鲲
(基甸摘要加注,〔〕内为基甸所加,不一定代表庄君的观点) 〔“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的话题,跟“基督教与科学”、“创造与进化”、“信仰与实践”等等一样,是中文网络上关于基督教信仰的讨论的一大“热门”话题,经常性、周期性地在网上引起热烈的讨论。对非基督徒朋友来说,这个问题是他们“正当合理”地质疑基督教信仰的一个自然的问题,是不能接受基督教信仰的一个“拦阻”。对基督徒来说,上帝给予我们既是基督徒、而同时也是中国人的双重身份,我们也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回应。
实际上,在中国人教会的历史和现实当中,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或者说基督教信仰在中国文化背景里面的“处境化”,也一直是一个广为人关注的问题。如果从人文科学的“学术”上说,这个问题涉及到神学、社会学、文化学、基督教宣教学等等方面,本身也具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去年读了一套《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书》,对我自己在这方面的关切和思考颇有帮助。最近网上又出现对“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热烈讨论,所以我特别“发愿”,略为“愚公”地把该丛书之一——庄祖鲲著《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更新之路》的内容整理摘抄部分,现贴上网供对这个题目感兴趣的网友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选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对其中的观点特别认同, (当然作为基督徒我对作者的观点自然有不少的认同),而是因为感觉其中对各类有关理论的综述比较全面,对我们了解基督教界和华人学术界对“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以及更普遍的“宗教与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基督教的处境化”等问题的不同立场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深愿能够给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有一点帮助。——基甸,九九年三月七日〕
庄祖鲲在这本书的序言(第一章)中即说明“本书是尝试以宗教与文化的会通的角度来研究当代中国文化之更新的问题。”在第二和第三章中,庄由历史的回顾,分别检视了佛教与中国文化和基督教与欧洲文化的会通。第四章进一步深入讨论宗教与文化会通的种种问题, 并以基督教“宣教学”的方法论探讨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会通的可能, 同时对宗教“处境化”、“本色化”等等做出反思。第五章讨论中国文化的危机与文化更新的问题。第六章则探讨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会通的过去与未来,并尝试列举一些两者可能的“交会点”。
〖历史上佛教与中国文化和基督教与欧洲文化的会通的比较〗
与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来比较,发源于犹太地的基督教,能在拥有高度文明的罗马帝国迅速传播,是宗教与文化会通的一个奇迹。特别是考虑到基督教历史头三百年在罗马帝国所遭受的迫害之惨烈和镇压之血腥。
然而,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虽然借用了希腊的语文、词汇和思想来表达希伯来的宗教思想,却很少有被希腊哲学参杂、妥协或摄融的迹象。这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截然不同。(庄认为主要有词汇与言语的问题和思想融会的问题两方面的原因。)基督教在与希腊文化会通的过程中,不仅一直保持原有的特色与教义,而且吸收了希腊哲学的精华。这种拒绝妥协、参杂或
“综摄”的立场,也是基督教与其它文化会通时的态度。因此,两千年来,基督教在世界各国,虽然外表形态和仪式有不同的特色,但在基本教义上,却没有太大的差异(少数“异端”例外)。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