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 (2).doc

格式:doc   大小:4,631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 (2).doc

上传人:莫比乌斯 2022/10/27 文件大小:4.5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 (2).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 (2)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 (2)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高中地理必修1复****提纲
第一单元复****br/>1、(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河外星系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 火和 木之间。
2、(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 电滋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 递减。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 黑子 和 耀斑 。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 光球 和 色球 ,其活动周期为11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 整体性 性。
3、(1)比较自转公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时)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为
60º的两倍
(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0__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__90__度。晨昏线的判断方法:白天走向黑夜叫昏线。
(3)时间计算:东+西-。(加减)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1小时。600E为10时,则800E为时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每150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16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5)黄赤交角为23º26'度。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
夏至日
冬至日
春分或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范围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不填
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范围
南半球
北半球
不填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夜
南半球昼夜
北半球昼夜
南半球昼夜
全球昼夜平分
出现极昼范围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不填
(8)天文四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北半球许多国家: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例1:下图为12月日22日北京时间16时的太阳光照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日期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
(2)在图中绘出晨昏线,并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3)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分)
(4)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
(5)此时A处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C处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
(6)图中B处的时间是_______时,昼长是_______小时,
(7)A与B比较,_______的正午太阳高度更大,_______的自转线速度更大;
两处自转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是
例2读下图回答:
(1)在右图的弧线上用箭头表示地球的公转方向。(1分)
(2)把左图中的A、B、C、D标在右图中的方框内。(2分)
(3)地球运行到图中点时,最接近远日点位置,其公转速度。(2分)
(3) A 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半球,并且正在向移动,此期间北京白昼在不断变。(3分)
(4)当太阳直射在D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分)
A、我国恰逢夏至日B、我国昼长大于夜长
C、我国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月份D、赴南极考察合适
答案:例1(1)见图(2)见图
(3)B,较慢(4)北,北,长(5)D
例2(1)冬至日(2)见右图
(3)23°26′S,60°E
(4)从23°26′S(或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分)(5)36°34′,90°
(6)18,12(7)B,B,相等
4、(1)地震波分为 横波 、 纵波 ,纵波速度较快,横波只能通过固态。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
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
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第二单元复****br/>1(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与削弱作用有关,
有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与保温作用有关。
(3)大气运动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
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下图所示热力环流中,正确的是
(4)热力环流:
(5)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空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成一夹角。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1)大气环流:
(2)由于 太阳直射点 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 北 移,冬季 南 移。
大陆上
亚洲低压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7月
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的亚洲低压切断
夏威夷高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海洋上
大陆上
亚洲高压
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的亚洲高压切断
1月
阿留申低压
海洋上
(3)季风环流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分布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3、(1)锋面
 
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持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长江中下游梅雨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
判断ABCD分别是南北哪个半球,
气旋还是反气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4、(1)气候变化的阶段:近代气候变化显著特点是气温 升高,气候变暖。
(2)全球变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入大量二氧化碳,危害:(1)引起 海平面上升 ,对沿海低地构成威胁。(2)影响农业生产(3)影响水循环。
第三单元复****br/>1(1)、海洋水是地球水体的主体。冰川水是陆地淡水的主体。人类经常利用的淡水为地下淡水、湖泊淡水、河水。
(2)、东北河流春季汛期主要由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季汛期主要由雨水补给。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存在互补关系。
(3)认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
 
图中1是蒸发,2是降水,它们组成了海上内循环循环;
图中3是蒸发,4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循环;
26CO
24CO
22CO
图中5是蒸发,6是水汽输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径流,9是下渗,10是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海陆间循环。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判定该图所处的南半球。
d
00
e
c
a
f
若为洋流影响,该图为寒(寒、暖)流的影响。
(2)
b
a、b、c、d形成是由于风带,
a、d由于盛行西风风吹拂,
b、c由于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吹拂。
e、f折向低纬是性质上属于寒流。
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加得福尼亚寒流
和秘鲁寒流。
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3)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顺流航行,
速度快,节省燃料,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多雾。
(4)四大渔场的成因。
北海渔场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
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5)厄尔尼诺:近年来,每隔几年秘鲁沿岸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温暖的海水“杀死”大量的浮游生物,导致(1)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湿润多雨(2)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澳大利亚、印度、非洲出现干旱,并暴发森林大火。
3(1)世界所有大洲中,淡水资源总量最多的是南极洲,除南极洲外,平均径流量最多的是亚洲,各国而言最多的是巴西,我国居第六位。
(3)以色列水资源“由少变多”的原因:海水淡化,滴灌技术。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开源节流
第四单元复****br/>1(1)
作用形式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放射性
元素的衰变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使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使地表起伏
状态趋于平缓
(2)外力作用的地貌(举例)
流水的侵蚀地貌:三峡、峡谷,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冲积平原: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崇明岛、。
风力的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风力的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3)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注: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
2山地的形成:
山地类型
褶皱山
断块山
火山
举例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科迪勒拉山系
泰山、庐山、华山
富士山、长白山的主峰
褶曲的
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的
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应用
未侵蚀
地形
侵蚀后
地形
原因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中心老
两翼新
山岭
谷地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中心新
两翼老
谷地
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储水
断层判断依据:岩层发生断裂并有明显的位移。

例3:
(1)图中A处地质构造为。
(2)图中C处地质构造为,B处地质构造为。
(3)图中C处地貌为,形成原因是。
(4)图中B、C两构造中,
是构造。
(5)从安全性考虑,在图中A、B、C三处中,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的(如选作水库坝址)
是。
答案:(1)断层(2)背斜向斜(3)谷地
背斜顶部岩石因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发育成为谷地(4)CB(5)A
山地地区优先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公路,其线路的选址往往选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避开陡坡,经常与等高线平行。
3(1)河流侵蚀地貌:
初期:V型中期:连续的河湾后期:U型
凹岸:侵蚀水深建港
凸岸:堆积水浅淘金建游乐场
(2)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山前形成洪积平原,
河流中下游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平原
河流入海口常形成三角洲。
(3)在平原低地,为防御洪水,人们通常要加高和加固河堤。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在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还要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第五单元复****br/>1、(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1)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基础
自然景观
备注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热量
亚寒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
热带:热带雨林带
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
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海陆分布
水分
从沿海到内陆: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中纬度地区
表现较为明显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海拔
水热
与由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较相似,山麓与水平带一致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必修2复****刚要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点重现
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
特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洲人到美洲、非洲

、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非洲人到西欧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内地到沿海
山区到平原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的概念:[记忆]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