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生化分析知识点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958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化分析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莫比乌斯 2022/10/27 文件大小:9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化分析知识点总结.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生化分析知识点总结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生化分析知识点总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氨基酸
1八种必须氨基酸的英文命名及缩写。
赖氨酸LysineLysK
甲硫氨酸MethionineMetM
缬氨酸valineValV
异亮氨酸isoleucineIleI
苯丙氨酸phenylaninePheF
亮氨酸leucineLeuL
色氨酸tryptophanTryW
苏氨酸threoninethrT
2俩种氨基酸组成多肽时,有几种?
成二肽,有四种
成三肽时,有八种(仅供参考,不一定正确,有不同意见请指出来)。
二酶分析
1酶活性的定义,国际常用的单位:
酶活性(enzymeactivity)也称为酶活力,指酶促反应速率,即规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或底物的减少量。
酶活性单位:表示酶的相对含量,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生成一定量的产物或消耗一定量的底物所催化的酶量。
(µmol/min)
定义:在规定条件下(25℃及其他最适条件),每分钟催化1µmol底物转变为产物的酶量,为1IU或1U。1IU=1µmol/min。
(mol/s)
定义:1Katal是在规定条件下,每秒钟催化1mol底物转变为产物的酶量。1Katal=1mol/s。
IU与Katal单位的关系:1katal=60×106IU,
1IU=
3酶促反应
酶促反应的历程:延滞期,线性期,非线性期
:


.Km的含义:当Km=[S]时,可见Km值等于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Vmax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Km的意义:
Km是酶的一个特征性常数(其他如等电点),
Km的大小只与酶的性质有关
反映酶对底物亲和力的大小
选择酶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
计算不同底物浓度时的反应程度
鉴别酶的种类
判断可逆反应的速率
判断酶偶联反应的限速反应
计算工具酶的用量
:

原理:
定时法是固定时间法的简称,是指测定反应开始后一段时间(t1~t2)产物的增加量或底物的减少量以测定酶活性的方法。该方法一般需要在反应进行到一定时间后用强酸、强碱、蛋白沉淀剂等终止反应。
优点:简单、不需要保温设备、不用考虑酶的活性。
缺点:如果不做预试验则无法了解其酶促反应进程(t1-t2)是否为零级反应,故难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
原理:
连续监测法是指在多个时间点连续测定产物(或底物)在线性期内的生成量(或消耗量)即零级反应速率以测定酶活性的方法,又称速率法、零级反应速率法、斜率法。
该方法是在一定的反应时间区段内(至少9~120s)每隔一定时间(常为2~30s)读取一次吸光度值,连续测定多点(至少4点),然后对吸光度数据作最小二乘法处理,再用线性期内的数据计算单位时间内的反应速率△A/min,最后计算出酶活性。
连续监测法的特点:属于即时观测,无需停止酶促反应、不需添加其他呈色试剂,可将多点的测定结果绘图连线,快速、直观查看酶促反应进程,很容易找到呈直线的线性期;
连续监测法要求不显色而是直接测定底物(或辅助底物即中间底物)或产物量的变化,因此,可以选择紫外吸收法或生色原显色法;
能够准确地控制温度、pH值和底物浓度等,要求仪器具有恒温装置及自动监测功能,半自动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都能满足这些要求;
测定结果常较定时法高。
:

优点:增加了酶的活性和稳定性
可回收重复使用,降低了酶耗
酶反应过程便于控制
适用于连续反应
易于反应体系分离
对环境的耐受性增强
缺点:对酶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优点:易溶于水
于底物的作用面积大,反应充分
活性接近生理状态
缺点:难与底物分离
反应条件控制严格
不能反复利用,易失活

,变性及二者的区别
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无机盐的浓溶液,使蛋白质的溶解度下降而从溶液中析出来的现象。
变性:在热、重金属、酸、碱、某些有机物等作用下,蛋白质的物理性质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蛋白质盐析和变性的区别与对比
:测得的是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蛋白质的结构:
一级结构: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的序列,
一级结构的作用力:肽键,S-S键。
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
二级结构形成的力量:氢键
超二级结构: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中的构象单元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是球状蛋白质的折叠单位,在空间上彼此分隔,各自具有部分生物功能的结构
含100~200个氨基酸残基,
1条长的多肽链首先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域再缔合成三级结构。
三级结构:由若干二级结构单位,完全折叠后可组成一个完整的蛋白质分子,即为三级结构,可具有活性。
三级结构形成的力量:氢键,离子键,疏水键,双硫键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法)和凝胶过滤层析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色谱法:
基本原理:
SDS可以破坏蛋白质中的疏水键和氢键,并按一定比例()和蛋白质组成复合物,使蛋白质带的负电荷的量远远超过其本身的电荷量,并与蛋白质的分子量成正比。
2-巯基乙醇破坏了蛋白质二硫键,使蛋白质呈椭圆棒形,其轴长与分子量成正比。
mmμ=q/f=q/6prh,所有蛋白质的迁移率都相同。
:
原理:蛋白质在凝胶过滤层析柱中的洗脱体积Ve,与其分子量的关系如下式所示:
lgMr=K1-K2Ve
在实验中,只要测得几种蛋白质分子量标准物的Ve,并以它们的lgMr对Ve作图得一直线,再测出样品的Ve,即可从图中得到样品的分子量。
俩者的联系与关系:凝胶过滤法测得的是蛋白质四级结构(如果它有的话)的分子量;
SDS-PAGE测得的是蛋白质亚基的分子量;
在有2-巯基乙醇(或DTT)存在时,SDS-PAGE可测得蛋白质每条多肽链的分子量。
综合应用这两种方法,可得到待测蛋白质结构的许多信息。
SDS-PAGE与凝胶过滤法是互补的
:
:
蛋白质+硫酸→CO2+H2O+NH3→硫酸铵+强碱→氨
优点:适用样品广泛,结果可靠
缺点:样品中非蛋白态氨影响测定值;蛋白质氨基酸有偏差时(大量碱性氨基酸、酰胺、小分子量氨基酸)误差较大;操作繁琐。
:
原理: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80nm附近。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两种氨基酸残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蛋白质的A280与其浓度呈正比,据此可进行蛋白质定量测定。
是一种快速简便分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的方法。
计算方法:标准曲线法:
蛋白质浓度(mg/ml)=×A280-×A260
注意事项:石英比色杯
调零所用溶液
光密度范围
,全抗原和半抗原的关系

抗原是能够引起免疫反应的分子。
抗原具有以下两种特性:
①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诱导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者激活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具有这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immunogen);
②抗原性(antigenicity),指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免疫反应的性能。
全抗原:具有上述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包括:蛋白质,多糖,核酸,合成多肽,低分子物质。
半抗原:不能诱导产生抗体,但能和适当抗体起反应,即有免疫反应性的简单分子称为半抗原。只具有抗原性。
全抗原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半抗原不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
免疫反应:Ag+AbAg-Ab
该免疫反应遵循可逆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热动力学基本原理,其反应式为
式中:[Ab]为游离的抗体结合位点的浓度;[Ag]为游离的抗原结合位点的浓度;[Ab-Ag]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浓度;k1为正反应速率常数;k2为负反应速率常数;K为反应平衡常数(亲和常数)。
抗原和抗体在体内进行的反应称为免疫反应,在体外进行的反应称为血清学反应。
(ELISA)。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原理
①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
②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联结成酶标抗原或抗体;
③在测定时,使受检标本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抗原或固相抗体起反应;
④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
⑤加入酶反应底物,底物被酶催化为有色产物,产物量与标本中受检物的量相关,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
酶联免疫分析法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