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海口骑楼老街.ppt

格式:ppt   大小:16,651KB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海口骑楼老街.ppt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7/8/24 文件大小:16.2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海口骑楼老街.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老街概况
海口骑楼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骑楼老街)位于海甸溪南岸,长堤路以南,龙华路以东,和平路以西, 解放西路、文明中路以北,地处旧城区中心地带,主要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中山路、新华路、长堤路等五条老街,是海口城市的重要发源地。
海口最早地名已不可考究了,历史记载中,“海口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于港口贸易的兴起,为防海盗袭扰,,后慢慢在城内形成了东门街、西门街、四牌楼街、振龙街和龙牙巷等多条石板路面的街道小巷,城外则形成了振东街、水巷口街、得胜沙街、义兴街等街道。随着贸易和海运的逐渐开辟后,海口被辟为国内外的贸易口岸。“帆樯之聚,森如立竹”,正是当年海口开埠后港口热闹景象的真实描述。
老街文化
老街的形成
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城区面积由原来所城内的不到1平方公里扩大了许多。第二年,拆城墙的石头被用来筑成长堤,这就是如今的长堤路。当时的政府扩建原来天妃庙前的庙前大街,并改名为中山路,长388米,原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成今天的新华北路和新华南路。原所城内的南北大街被拓为博爱路,东西方向则被拓为新民东西路。“商贾络绎、烟火稠密“,城市马路的形成、沿海贸易业的繁荣、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使这一带成为海口的闹市区。如今,以前卖米卖盐卖油的得胜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以卖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为五金灯饰一条街;新华路、博爱路也都分别成了家电、小商品及纺织面料一条街。沿着五条街漫步踱溜,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这些地方白色骑楼建筑虽然十分欧化,可墙面上细致雕刻全都是中国民间特色的吉祥图案,形成一座骑楼就是一副风景画,一条街就是一个文化景区。
建筑文化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是源远流长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00年前的世界经典建筑古希腊的“帕忒侬神庙”、中国的孔庙和书院建筑。
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带(即现在的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 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
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即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骑楼,成为了当时的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建筑文化
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据统计,,骑楼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五条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式建筑最多,约39座。
这些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建筑风格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骑楼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风韵,尤其在外墙体上浮雕的花纹上有着精美的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腊梅花等中国传统雕刻艺术。
至今这些建筑仍然发挥着海口市旧城老街的主要商业功能,形象地记录了海口市由无到有,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沿海大都市的历史,体现了海口城市区位与东南亚一体的热带地方特色。
老街历史
明朝时期所建筑的海口所城城墙,是海口城市发展的雏形。旧城城墙虽早已拆除,但是其位置和走势现今仍然清晰可辨。
1924年,随着城墙被拆毁,几条主要街道均被拓宽,逐渐形成现在的骑楼老街。商业活动逐步达到繁荣的顶期。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旧城街区拥挤的道路和居住环境渐渐难以适应人们的需求,城市中心地带不断外移,老城区走向衰落。
——据地质学家考证,远古时代,海南岛与中原大陆原属一体,到了第四纪由于火山爆发,地壳断裂陷落,形成琼州海峡,海南岛才与大陆分离。
老街历史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海南开郡置县,地属珠崖郡玳瑁县。海口市区亦处于浅海之中,海口市最初称海口浦,是南渡江口的一块浦滩之地,因位于南渡江入海口而得名。
南宋淳祜八申年(12 48年),白沙津被飓风自冲成港,可舶船避风,人以为神,因名日"神应港"。从此,海运开始发达,港口逐渐繁荣,成为琼州郡治要津和航海中枢。
宋元时期,海口浦不断扩大,港口码头移到通津(今三亚街),水巷口建成官渡。元治初年,文宗潜邸时,自此登岸。北门外至府城出现市内最早的南北往来大道(今博爱踣)。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