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doc

上传人:wltawn 2022/11/22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是由【wltaw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浅析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要分析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必须先理解道德的含义。笼统的说,一提起道德,人们毫无疑问的会将它和蔼良,美丽,正义,荣耀等联络起来,和法律一样,也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社会风俗,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实行。所以将道德理解为调整人和人之间和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标准的总和。
    道德作为一个完好的概念,根源于风俗和习惯,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根底的氏族社会中,氏族成员之间主要靠风俗习惯调整的,从食物分配到婚姻缔结,都表达了风俗习惯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社会关系愈变得复杂,单纯的靠风俗和习惯已不可能完全调整,因此道德便产生了,所以道德的产生并不是抽象的来源于人们的内心,更不是来源于宗教神学,而是在一定的物质根底上产生的。哲学上将道德划入上层建筑,是维护本阶级经济根底的,随着消费力的开展,以习惯风俗和道德去调整全部的社会关系已不可能,社会需要更有力,更广泛的标准和标准去调整,法律便应运产生。法律的出现,并不是意味着社会关系的调整不再依靠道德,法律在调整方式,调整范围上也有着局限性,。(精品文档请下载)
    道德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和其内容和特征是分不开的。单从其内容上讲,,即善,美,正义,荣耀,公正等,这是道德最高层次的内容,也是评价人们意愿和行为分得最高标准[1]。西方法学中,自然法学派以价值分析的方法研究法律,探寻法律时,便更多的将其和道德联络起来,可见道德对法律的评价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道德和习惯的重要区别,看二者是否有价值评价的作用。(精品文档请下载)
    道德除有价值性以外,还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比方,美国的独立宣言所表达的北美资产阶级对英国统治的道德批判,共产党宣言所表达的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道德批评等,,道德具有物质制约性,前面提到道德的产生和物质根底是分不开的,它是由社会物质根底决定的,物质根底的变更和开展,道德的性质和内容也相应开展和变更。第三,道德具有共同性,主要表达其内容上,因为道德所具有的正义,仁慈,美丽等内容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可以为人们所普遍承受,比方,尊重人的尊严和平等,保护环境,互相尊重,拾金不昧,互相帮助等,随着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交往日益亲密,道德的共同性也会更加的集中.(精品文档请下载)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意识,中国法律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儒家化的过程,因此,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也就表达在儒家思想中,因此儒家思想中“德主刑辅"的观念也就表达在中国后世的法律中。例如,孔子认为,好的法律表达一种仁爱精神,另外,它必须起到维护孝道的作用,他所说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是对抗当时株连亲属的非人道法律原那么的,强调了血缘亲情及孝道的价值.?汉律?中的“亲亲得相首匿”的规定,即把“父为子隐”的道德法律化。荀子说:故非礼,是无法也。(?荀子·修身?)。礼,就是道德,意思是说,不符合礼的法律就不是真正的法律,也就是说真正的法律必须表达一种道德精神,这种道德精神就是“礼”,因此中国封建法制便是一种礼法。
(精品文档请下载)
    在西方,不同于中国。中国是农业大国,可以自给自足,然而西方民族众多,彼此相邻,各国联络主要靠商业,西方的商品经济非常兴隆,因此调整商品经济领域的私法便非常兴隆。人们更希望可以在一个自由,平等,公平的环境下自由生活,因此,具有自由,平等,公平精神的道德便推动了法律向这一方向进化。例如,美竞争中,近年来由法院和立法机构所进展的一些改革,必须归因于道德感的增强和提升,和由此而盛行的这样一种观念,,在欺诈性广告领域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开展[2]。他认为,一些商业道德是应该赋予法律强迫力的。一个最根本的民法原那么或商法原那么,将一种道德义务转化为法律义务,因此,从西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看,西方的法律进化是成功的,至今为许多东方国家所借鉴。
(精品文档请下载)
    前面,我们议论到中西方法律和道德关系不同的开展形式,那么法律和道德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首先表如今法律和道德的一致性,即目的一样,法律和道德同时作为上层建筑,受经济根底的制约,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历史性,它们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法律和道德在功能上相辅相成,法律和道德同属于社会精神文明范畴,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途径,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作用也不一样。以我年代,统治者一般比较重视道德的作用,以感化被统治者,然而在暴乱的年代,统治者会更多的采用法律手段来镇压对抗,可以看出道德是法律的根底,法律是道德的屏障,法制不健全,社会秩序紊乱,导致道德沦丧,反之,假设法律公正严明,平等,同样也可以促进道德教化作用,同时,法律对道德的施行也起到辅助作用,道德通过社会言论和个人信念保证法律的遵守,同时也可促进司法和执法的公正。道德是预防犯罪的手段,刑罚那么是事后的惩罚,道德教育的宣传也可减少犯罪率。一般来讲,违法犯罪的人,有的虽然法律观念不强,但更多的是道德沦丧如杀人,抢劫,纵火等犯罪,大多没有人权观念。盗窃的犯罪大多是想不劳而获,而贪污,渎职等是没有社会责任心或职业道德。(精品文档请下载)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还表如今内容上的趋同。前面,已经提到最早的法律是由道德演化而来,如今,法律和道德互相独立,但法律仍然以道德为根底,法律将道德标准转变为法律标准,把积极的道德标准规定为法律应遵循的准那么。如,民法中的老实信誉原那么,和前面阐述到的商业中发不正当竞争原那么,公平原那么,尊老爱幼原那么,这样本来表达在道德中的义务通过立法予以实现。同时,法律也将某些消极的道德义务通过立法的形式制止,如制止诈骗,作伪证,贪污受贿等,违犯这些道德,也就违犯了法律。因此,一般人仅凭道德常识就可以知道哪些是犯罪行为,哪些不是犯罪行为,不能总是以法盲来解释犯罪的原因,大多数犯罪更是道德沦丧。另一方面,“不许闯红灯,制止违章建筑,,制止不正当竞争,制止出售假冒伪劣商品,遵守这些规定也是一种商业道德.(精品文档请下载)
    法律和道德虽然有亲密的联络,甚至某些方面具有共同之处,但二者毕竟属于不同的上层建筑,不能将法律完全等同于道德,当然道德也不能取代法律,假设把所有的道德原那么转化为法律原那么,那么法典便成了道德法典,这恰恰不利于人类的进步,因此法律和道德有着本质的区别。(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一,法律和道德产生的历史和方式不同,从产生的历史过程看,法律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没有法律,而道德风俗那么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任何社会都有的行为准那么,另外,道德随民族,种族,宗教,风俗的不同而不同,而法律在一国或一定区域内,那么是统一的,从他们产生的方式看,法律是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的,只有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才能将本阶级的意志转化为具有国家强迫性,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而道德那么是由人民长期的生活习惯转化而来,法律通过国家强迫力保证施行,而道德更多的依靠社会言论和人民内心的信念良知来遵守[3]。(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二,法律和道德适用的范围不同,法律是划分罪和非罪,合法和违法的标准,道德那么主要是划分善和恶的界限,这两种界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互相重叠,也可以互相独立,有多种情况:(1)道德所否认的法律也是制止的。如杀人,放火,投毒等一系列犯罪行为.(2)某些道德标准不否认,。(3)道德标准所肯定,而法律那么是制止的,如在封建社会哈姆雷特式的人物,或是对抗统治阶级的恶法。(4)道德上不提倡,法律却容许,如:离婚,但是假设一个人长期受家庭暴力迫害而提出离婚,现代法律和道德都是支持的.(精品文档请下载)
    综上所述,法律和道德所调整和适用的范围,有互相重合的部分,也有互相矛盾的部分,单就和道德相关的法律而言,这一部分一般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遵守这些法律规定,是道德的起码义务,但是法律不干预或是无法干预道德可以干预。如个人操守品质或是人际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适用的范围比法律广。那些和道德无关的法律,非道德所能调整,只能由法律调整。如新崛起的经济法律,行政法律,环保法,有的只是程序性的规定,和道德关系较少,或是没有关系,这些法律不像刑法那样仅凭道德就可以判断,因此,从这方面看,法律所调整的范围比道德广。当然,在调整人和自然的法律中,如环保法,并非完全和道德无关,由于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人对自然的态度被认为是一个新的道德问题。如乱砍滥伐,大气污染等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也为道德言论所谴责。总之法律和道德都随人类消费生活所需要的开展,,后果不同,违法道德无非引起两种后果,一是惩罚,在原始社会没有法律,只有道德风俗习惯,原始社会人们自然部落都会形成一些禁忌,他们视违犯禁忌为罪,对违犯者往往施以各种各样的惩罚,如忏悔,,每个人的良心承受才能是不一样的,假设个人不存在这种良心,甚至无视社会言论,,面对一个落水者,一个人有才能抢救而不去施行抢救,假设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并无不妥,那么道德对他而言就失去了作用。有时候个人的良心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而在另一时期,而在另一时期又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而法律那么不同,它以国家强迫力做后盾,当个人施行了违法行为,并不必考虑违法主体的承受才能,只需根据准那么适用法律,做出评价而已,违犯法律就要承担法律后果,受法律制裁。道德和法律的区别并非完全在强迫力的有无,道德的强迫力,可以借助社会无形的压力,迫使人民履行道德义务。
(精品文档请下载)
    法律和道德的区别说明,法律不是万能的,保障法律施行的强迫手段也不是万能的。法律其固有的局限和短处,需要由道德辅助和补充,我们要充分利用法律和道德两种机制加以调整,以形成和维护有序高效公正自由博爱的社会生活方式[4]。(精品文档请下载)
    人们通常会认为,法律和道德的一致性,个人违犯了法律也就违犯了道德,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他们固然有许多一样点,但毕竟二者性质不同,受民族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表现最强烈之处就是二者的价值冲突.(精品文档请下载)
    从中国历史上看,法律和道德的冲突表现尤为剧烈,而对这一冲突的解决往往是法律屈从和道德,在《后汉书》中记载这样一个案例,桥元任齐国丞相时,一孝子为父亲报仇而杀了人,被囚和狱中,桥元得知此事,为其孝行所感动,欲将其释放,但尚未办理此事,主管此案的县令,,理由是县令为官酷暴,此案实在耐人寻味,依法办案的县官成了罪犯,被处以死刑,而杀人犯却成了应受宽恕的孝子,,人民明显的把情感的砝码加到了道德的一边。还有一案,在民国时期,烈女施剑翘的父亲参加直奉战争,不幸被孙传芳所俘,孙传芳残忍的杀害了他。时年,二十岁的文弱女子施剑翘立志报仇,精心筹划,终于于1935年在天津将孙传芳击毙,然后沉着自首。当时的社会言论无不同情她的行动,一些社会名流如冯玉祥,李烈钧,于右任等纷纷联名上书,要求法院赦免她的罪行。看来道德高于法律的传统一直在中国根深蒂固。今天有关“大义灭亲",这种冲突是不存在的,今天的法律是不允许大义灭亲的,即使这样,大义灭亲往往是法官量刑时酌定从轻的情节。
(精品文档请下载)
    而在西方有时候却恰恰相反,人民追求法律的正当性高于道德,而走向极端。如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中,所有的证据和杀人动机都能证明是辛普森干的,就是因为警方取证不合法,违法程序法,而且现场所发现的凶手的作案手套和辛普森的手的型号不一样,法庭判辛无罪,虽然“合法”但却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精品文档请下载)
    法律和道德的冲突是必然的,它受多方面影响,有时社会也开展的同时,道德亦随之开展,但法律却相对滞后,容易产生冲突。再者,一国移植他国法律,造成如今法和原来的社会道德相冲突,但归根到底,我认为法律和道德之所以会冲突,就是因为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他们固然有一致的一面,但他们的价值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假设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法律和道德就会没有区别,就像前面所讲,法典会变成道德法典,社会没有强迫力的约束,陷入混乱。
(精品文档请下载)
    法律和道德的价值冲突是必然的,虽然不能完全消灭这种冲突,,道德的建立应和法律的建立同步进展,在立法改革中考虑道德因素,使法律不偏离道德主流。其次,在移植法律过程中,注意和本民族国情相结合。再次加强法制宣传使民众的思维从道德层面升至法律层面。(精品文档请下载)
    因此,怎样是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才是最关键的。法律所表达的道德为广阔人民群众所承受,道德又具有法律的性质为人民所遵守,才是对法律和道德关系最完美的诠释.(精品文档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