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放化一区王建华
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
,是由于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导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以是同一根静脉反复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
1、静脉炎
原因
2、化疗药物无选择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具有一定损伤, 影响细胞代谢及其功能
1、护士操作不到位,技术不精湛反复穿刺而引起渗漏
2、责任心不强,未巡视,未及时处理
3、护士与患者缺乏沟通
1、由于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而引起的血管壁的化学性炎症
1、患者血管敏感度高,易脆;
2、患者缺乏认识;
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的量、浓度、速度、时间、压力等
:
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
0级,为无痛;
Ⅰ级,为不痛,但局部发红;
Ⅱ级,为轻度疼痛,局部发红;
Ⅲ级,为中度疼痛,局部轻度肿胀灼热;
Ⅳ级,为重度顽固性疼痛,中度重度肿胀;
,容易引起静脉炎及药物外渗。局部疼痛、红肿、水肿或局部静脉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反应,是化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化疗性静脉炎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皮肤组织坏死、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2、化疗性静脉炎
. 表现
静脉损伤的主要表现
(1)血管壁弹性下降。 (2)静脉萎缩变细,血管变薄,脆性增加。 (3)皮肤沿静脉走向出现树叉形黑色斑。 (4)长时间输液后肢体水肿,影响静脉循环
化疗药物外漏引起静脉炎的临床表现 渗漏早期局部肿胀红斑,呈持续性刺痛,有烧灼感。继而出现受损血管硬化闭缩呈条索样肿胀、变红变黑。化疗药物漏出血管外发生率虽低,但易引起局部坏死,皮肤溃疡,甚至损伤肌腱,引起剧烈疼痛,并累及深部组织。
2. 3 引起静脉损伤的药物
表阿霉素、柔红霉素、长春新碱、氮芥等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足叶乙甙、威猛、卡氮芥等可引起局部灼伤或轻度炎症。 环磷酰胺、甲氨喋呤、阿糖胞苷、米托蒽醌、门冬酰氨、顺铂等刺激性不明显。
化疗静脉反应的分级
[1];0级为无疼痛;
Ⅰ级局部皮肤发红,轻微疼痛;
Ⅱ级为轻度肿胀、灼热,中度疼痛;
Ⅲ级为局部中度肿胀,重度疼痛,水疱形成,直径<1cm,
Ⅳ级为中度或重度肿胀,顽固性疼痛,水疱直径超过1cm,影响肢体功能。
[2]国外文献报道将静脉炎按症状及程度轻重分为6度。
0度仅穿刺局部不适感,无其他异常;
Ⅰ度静脉周围有硬结,可有压痛,但无血管痛;
Ⅱ度局部轻度不适,插管尖端压痛、发红,滴速加快时局部不适感加重;
Ⅲ度局部中等度不适,滴速加快时出现血管痛,插管尖端皮肤发红并扩延5 cm左右;
Ⅳ度局部明显不适感,输液速度有时突然减慢,插管尖端皮肤发红扩延>5 cm;
Ⅴ度不仅具有Ⅳ度症状外,拔管时针尖可见脓液。
处理方法
Ⅰ级反应:局部用75%酒精湿敷或外涂氢化可的松软膏,用冰块间断冷敷12~24h。禁用热水冲洗局部或热敷。1~2天可恢复正常。Ⅱ级反应:根据范围大小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100~200mg加利多卡因1~2ml做局部环形封闭(即由疼痛或肿胀区域外缘做多点注射),间隔1~2天再行封闭1次,一般不超过3次。表面涂以氢化可的松软膏,并间断冰敷24~48h,冰敷时注意避免冻伤。1周左右即可痊愈。Ⅲ级处理方法同Ⅱ级,水疱处用无菌注射器抽干后,%碘酊消毒,再涂抹氢化可的松软膏。避免水疱脱皮。如果已脱皮,此处不宜涂抹氢化考的松软膏,以免影响局部愈合。疼痛较重者遵医嘱应用止痛药,多数2周以内痊愈。Ⅳ级处理方法同Ⅲ级。但对水疱已脱皮,创面较深者,应按无菌换药处理。对疼痛严重,影响肢体功能,遵医嘱应用止痛药物。加强生活护理,一般3周左右可痊愈。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
      操作技术不熟练  ,静脉血管比较细,再加上长期化疗药物的刺激,使静脉血管的条件越来越差。穿刺者的技术不够熟练,穿刺后针头固定不牢,针头穿破血管壁,使药液漏出血管外。
      静脉痉挛  化疗药物的刺激,使血管痉挛,虽然针头在血管内,但因向心性循环有阻力,而逆流至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强烈收缩,局部组织供血减少,导致组织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