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血液肿瘤科
王荣
目录
定义
临床表现
治疗
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一·定义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肝,胰,胆道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
一·定义
上消化道大出血: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其主要临床表现:呕血,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严重者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病人生命。病死率达8-%。
病因
1,胃十二指肠溃疡
2,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3,门脉高压症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4,胃癌
5,其他原因:胆道出血,食管肿瘤等
二·临床表现
1,恶心--呕血--黑便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3,氮质血症
4,发热
5,血象
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表现
均有黑便,但不一定呕血,取决于出血部位,量及速度
呕血多为咖啡色或棕褐色,量大为鲜红色或伴血凝块
二·临床表现
1,呕血,黑便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3,氮质血症
4,发热
5,血象
上消化道出血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程度随出血量多少而异
3,表现:头晕,心悸,乏力,出汗,口渴,晕厥,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收缩压在80mmhg以下,严重者休克
4,老年人死亡率高
二·临床表现
1,呕血,黑便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3,氮质血症
4,发热
5,血象
可分肠源性,肾前性,肾性氮质血症
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达到高峰,3-4天后恢复正常
在补足血容量的情况下,如血尿素氮持续升高,提示有继续出血或出血未停止
二·临床表现
1,呕血,黑便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3,氮质血症
4,发热
5,血象
大量出血后,24小时内常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摄氏度,可持续3-5天
机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贫血,基础代谢率增高
若发热超过39摄氏度,持续7天以上,应考虑并发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