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应用美学论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用美学论文.docx

上传人:w447750 2017/8/30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用美学论文.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建筑美学中蕴含的
传统文化思想
——应用美学结课论文
姓名:陈诗妤
班级:材料1407班
学号:0506140126
悠悠千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建筑文化更是闻名世界。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劳动人民用血汗铸就了辉煌的建筑文明。从6000多年前半地穴式的原始建筑,到先秦时期的高台榭的宫殿营造法、四合院的住宅布局,到秦代以阿房宫为代表的宏伟建筑,到魏晋南北朝时清奇素朴的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再到唐代宏达庄重的城市营建,宋代的街巷制,再到明清壮丽与精致的古典顶峰……文化代代传承,却又富于创新与变化。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因此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建筑艺术也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是传统建筑的空间结构、建筑材料以及装饰艺术却有着共同特点,比起西方的建筑特点有较大差别。
中国的传统建筑在东方这片神秘的大地上,以其规划严整的布局、天人合一的时空理念、重生知礼的观世精神而迥异于西方。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功能性、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使用者于其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观赏者同样获得相同的感受。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体现在他的屋顶、色彩的烘托、匀称的整体布局等方面。概括来说,中国传统美学的三大特征便是:群体的和谐性、组合的内向性和阴阳的融合性。而这三种特点,又可在其运用中窥出古人们的部分传统思想与精神。
对这三大特征的解读如下:
群体的和谐性
“间“是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的基本单位,由作为单体建筑的“间“围合成庭院,再由作为建筑单元的庭院组合成各种建筑组群,这种布局体系既见于民居,也见于坊里、街巷、宫殿乃至城市。
在平面布局上,大多体现出严谨纵直的“中轴”理念,在井然有序中层层扩大,左右延展,呈现和谐对称的态势。从陕西岐山、扶风两县交界处的周人四合院遗址,到明清的紫禁城,崇尚中轴的布局理念是一以贯之的。汪国瑜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而又深邃的组织规律,聚而不乱,分而不散,规整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秩序, 在建筑群体中充满着一种和谐的气氛。”
它有别于西方和现代建筑,它不是由小体到大体、由底层到高层的增加体量的扩大方式,而是采取由单幢到多幢、由小组合到大组合的数量扩展。前者是由内向外向上,层层发展,以高大的体量取胜;而后者是由前向后,成纵深方向或向左向右延伸舒展的水平方向发展,通过墙、廊、门、台、院、庭、巷、道的连接围合, 以广阔而深奥的数量显优。
确实,中国传统建筑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大地的情结,使建筑布局处处体现出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与西方教堂等宗教性建筑相比, 它淡化了缘自宗教信仰的神密与突兀,更偏重于对尘世的依恋和冷静的理性。
杜牧《阿房宫赋》云:“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覆压”一词,传神地表达了中国建筑在视觉上给人们的强烈感受。西方以哥特式为主体的教堂类古典建筑,给人的视觉感觉是对天空的向往和向天堂的飞升,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其屋顶似利剑直刺天空;中国建筑多为大屋顶,宽屋檐,大到故宫皇家建筑,小到地方官绅的宅第,一依以主轴线为中心左右分配,从而形成和谐的递进层次。它们“覆压”大地,给人的感觉是对大地依恋和对尘世的难以割舍。
就人文意蕴而言,中国传统建筑不仅体现了世俗的理性精神,而且渗透着传统的伦理精神。以四合院为例,其后院与前院相通的门都位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