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把课堂交给学生.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把课堂交给学生.doc

上传人:unnwldv331 2017/9/1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把课堂交给学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把课堂交给学生
主体性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境界。在教学中,它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组织成一个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主体性学习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牵”着学生走,不能预设套路,不能包办一切,应把学习的时空让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其成为展现自身学习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在自我表现中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一、让学生勇敢地质疑,成为问题者

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告诉我们,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源于问题。敢于质疑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智慧和胆略。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过程,充满了许许多多的“问号”,它们需要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去挖掘出来,并让大家共同分享、解决。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活跃的思维能力、精彩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把质疑问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问一问”的机会,成为“问题专业户”。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如“为什么会这样
”、“还可以怎样”、“结果会怎样”、“干吗不这样”、“用什么方法”、“这样做行不行”等等,让学生在质疑中充分理解与领悟知识,为下一步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充分的智力活动。

二、让学生充分展开创造性想象,成为思考者

自主发展的根本在于“思”――爱思、会思。会思考,才会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才会去寻找析疑解难的有效途径,才会发挥想象力去创造,才能产生出奇思妙想,生活中许多新发明、新创造是由最初的想象而来。数学教学中更多地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由思考。因为,思考与自悟需要时间,只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学生才能将课堂上呈现的知识信息进行筛选、组织、比较、分析,经历尝试、判断、推理、建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教师具体能做的是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思考前提与条件,让学生思考各类问题的性质、解决问题的各式各样的方法以及该方法运用是否合理,使学生成为才思敏捷的思考者。

三、让学生有交流机会,成为争议者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思维的灵活,有利于思维的发展。主体性教学要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的交流,每一句话都有学生的独特见解和独立思想。课堂讨论的实践证明,讨论时学生独立活动的自由度增加,对数学知识达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不仅适合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理解。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学生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参与讨论、同座交流、小组讨论、全班研讨、师生互辩,讨论各自的感受,说一说各自的问题,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人人成为争议的主角。课堂上争论越是激烈,思维的火花就越灿烂,想象的色彩就越丰富。

四、让学生切实地进行操作活动,成为实践者

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的开始。生理学研究证明,在手脑并用时,大脑的创造性相关区域受到刺激而活跃起来。长期的教学经验证明,如果针对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让课堂教学有做、有说、有议,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加活动,能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