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博白客家采茶戏现状调查.doc

格式:doc   大小:40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博白客家采茶戏现状调查.doc

上传人:aady_ing01 2017/9/3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博白客家采茶戏现状调查.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博白客家采茶戏现状调查
摘要:桂南采茶戏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自2006年6月入选首批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博白桂南采茶戏在音乐与表演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文章仅从博白采茶戏的剧团现状、表演方式与音乐状况等方面切入,试图阐明博白采茶戏目前的生存状态,并对传统采茶戏的保护措施做一点试探性思考。
关键词:采茶戏源流;剧团;采茶戏音乐;表演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
中图分类号::A

一、采茶戏源流概述

博白,古称白洲,现地属广西玉林。被称为“中国第一客家大县”的博白素有“广西采茶艺术之乡”的美誉。客家采茶戏是当地流传的一种由赣南传入的采茶歌结合本地舞蹈、小调等艺术形式发展形成的地方戏剧。博白作为“桂南采茶戏”申报地,2006年6月10日入选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四、传统戏剧(共计92项),序号209,编号Ⅳ―65 ,项目名称•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注:彭会资、陈钊《博白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99页。]
“明代,采茶戏从江西传入博白。清代,采茶戏在县内已相当盛行。据清道光版《博白县志》记载:‘上元夜,街市户民各结灯彩,银花火树及彩狮、瑞龙、竹马等戏,鼓乐竞宵,至二十夜止。’那时,采茶戏是舞狮、舞龙、唱竹马加演的节目。清末,采茶戏与舞狮、舞龙和唱竹马分开,形成独立的采茶班演唱采茶戏,主要角色分茶公(生)、茶妹(旦)、杂脚(丑)。”[注:博白县志编纂委员会《博白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89页。]“采茶戏于客家历史次大迁徙之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前后)从客家大本营江西赣南传到博白(亦有经粤北传入的),由简单的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是桂南采茶戏重要组成部分,已将近400年历史。为了考证博白采茶戏源自赣南之说,博白县桂南采茶戏研究组于1978年5、6月间,专程赴江西作调查,通过对南昌、赣东抚州、赣南吉安、吉水、井冈山和赣州赣南等各地采茶剧团的采访了解,调查结果证实了桂南采茶戏源自赣南”。[注:博白采茶戏第三代传人,博白县文化馆原馆长何忠隆老先生笔录,2007年7月11日下午5时笔者采访于其家中。]
根据其所唱衬词特点,桂南采茶戏亦被称为“吁嘟呀”,与桂北彩调“哪嗬嗨”为姐妹艺术。“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从赣南传入后,流行于合浦一带的叫合浦采茶(其衬词特点为‘哪呀惠’),流行于玉林的叫玉林采茶,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原属广东的合浦被划归广西,才将两地采茶正式统合命名为‘桂南采茶戏’。它在玉林市博白县所辖的33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广为流行。传入博白后发展较快,在清代便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到了民国期间,逐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戏剧史中一个独特剧种。
”[注:何忠隆、刘景时《博白县客家文化发展史》,博白县文化和体育局编印,2006年版,第19、20页。]博白采茶戏又叫地方“三小戏”,即生、旦、丑(三角班),“以锣、鼓、钹、木鱼等打击乐器和唢呐、笛子、二胡等乐器为伴奏,道具有彩带、钱鞭、手绢、花扇。表演程式以载歌载舞为主,念白多为韵白。采茶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其代表曲调就是十二月采茶的‘吁嘟呀啦’)”;[注:何忠隆、刘景时《博白县客家文化发展史》,博白县文化和体育局编印,2006年版,第19、20页。]二是茶插,曲调以“南昌小调”、“四季莲花”为基础,吸取各地民间小曲而成。唱腔以客家话为主,地佬话为辅。“采茶串古”是在茶插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串”意为插入,“古”指故事。内容为民间故事,用采茶曲牌演唱,多为喜闹之剧。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1957年4月间由采茶老艺人黄彩庭和李炳琼的以“中落花园”为曲调的《打杯舞》上北京参加全国文艺会演获得好评。至六十年代初,桂南采茶戏已基本完成从地方曲艺到舞台戏剧的过渡。博白县农村文艺辅导团(今县采茶剧团)上演的采茶小戏《农具改革第一天》是完成这一过渡的标志。”[注:何忠隆、刘景时《博白县客家文化发展史》,博白县文化和体育局编印,2006年版,第19、20页。]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县采茶剧团先后上演《梁山伯与祝英台》(1978年)、《两亲家》和《重上茶山》(1981年前后)等大戏,标志着采茶戏的发展已经成熟。2003年9月,“博白县采茶剧团的采茶戏《清水塘边》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第10届“曹禺杯”大赛,获二等奖。同年,博白被广西自治区文化厅授予
‘广西采茶艺术之乡’的称号。桂南采茶戏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被人们和专家认可。”[注:何忠隆、刘景时《博白县客家文化发展史》,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