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文档名称: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pdf

格式:pdf   大小:1,499KB   页数:3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pdf

上传人:资料之王 2022/12/22 文件大小:1.4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 】是由【资料之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目录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工作程序和内容...........................................................................................................................................3
5核算边界和排放源确定...............................................................................................................................5
6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核算要求.......................................................................................................................6
7购入使用电力排放核算要求.......................................................................................................................9
8排放量计算...................................................................................................................................................9
9生产数据核算要求.......................................................................................................................................9
10数据质量控制计划...................................................................................................................................11
11数据质量管理要求...................................................................................................................................12
12定期报告要求..........................................................................................................................................13
13信息公开格式要求...................................................................................................................................14
附录A常用化石燃料相关参数缺省值......................................................................................................16
附录B数据质量控制计划要求..................................................................................................................17
附录C报告内容及格式要求......................................................................................................................20
附录D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信息公开格式..........................................................................................30
附录E排放报告辅助参数计算方法...........................................................................................................32
i:.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
1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发电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和排放源确定、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核算、购入
使用电力排放核算、排放量计算、生产数据核算、数据质量控制计划、数据质量管理、定期报告和
信息公开格式等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含自备电厂)使用燃煤、
燃油、燃气等化石燃料及掺烧化石燃料的纯凝发电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等发电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
核算。其他未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电设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可参照本指南。
本指南不适用于单一使用非化石燃料(如纯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秸秆林木质等纯生物质
发电机组,余热、余压、余气发电机组和垃圾填埋气发电机组等)发电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
指南。
GB/T211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GB/T212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T213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GB/T214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
GB/T474煤样的制备方法
GB/T475商品煤样人工采取方法
GB/T476煤中碳和氢的测定方法
GB/T483煤炭分析试验方法一般规定
GB/T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475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7721连续累计自动衡器(皮带秤)
GB/T8984气体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11062天然气发热量、密度、相对密度和沃泊指数的计算方法
GB/T13610天然气的组成分析气相色谱法
GB/:采样方法
GB/:煤样的制备
GB/:精密度测定和偏倚试验
GB21258常规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T21369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25214煤中全硫测定红外光谱法
1:.
GB/T2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GB/T28017耐压式计量给煤机
GB/T30732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仪器法
GB/T30733煤中碳氢氮的测定仪器法
GB/T31391煤的元素分析
GB35574热电联产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T35985煤炭分析结果基的换算
DL/:燃油发热量的测定
DL/T568燃料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
DL/T904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
DL/T1030煤的工业分析自动仪器法
DL/T1365名词术语电力节能
DL/T2029煤中全水分测定自动仪器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
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
(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
氮(NF3)等。本指南中的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CO2)。

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keyemittingentityofgreenhousegas

排放单位,简称重点排放单位。

发电设施powergenerationfacilities
存在于某一地理边界、属于某一组织单元或生产过程的电力生产装置集合。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emissionfromfossilfuelcombustion
化石燃料在氧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购入使用电力排放emissionfrompurchasedelectricity
购入使用电量所对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活动数据activitydata
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表征值,例如各种化石燃料消耗量、购入使用电量等。

2:.
排放因子emissionfactor
表征单位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例如每单位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排放量、每单位购入使用电量所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

低位发热量netcalorificvalue
燃料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汽以气态存在时的发热量,也称低位热值。

碳氧化率carbonoxidationrate
燃料中的碳在燃烧过程中被完全氧化的百分比。

负荷(出力)系数load(output)coefficient
统计期内,单元机组总输出功率平均值与机组额定功率之比,即机组利用小时数与运行小时数
之比,也称负荷率。

热电联产机组combinedheatandpowergenerationunit
同时向用户供给电能和热能的生产方式。本指南所指热电联产机组指具备发电能力,同时对外
供热的发电机组。

纯凝发电机组condensingpowergenerationunit
蒸汽进入汽轮发电机组的汽轮机,通过其中各级叶片做功后,乏汽全部进入凝结器凝结为水的
生产方式。本指南是指核准批复或备案文件中明确为纯凝发电机组,并且仅对外供电的发电机组。

母管制系统commonheadersystem
将多台过热蒸汽参数相同的机组分别用公用管道将过热蒸汽连在一起的发电系统。
4工作程序和内容
发电设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工作内容包括核算边界和排放源确定、数据质量控制计划编
制与实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核算、购入使用电力排放核算、排放量计算、生产数据信息获取、定
期报告、信息公开和数据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工作程序见图1。
3:.
核算边界和排放源确定
数据质量控制计划编制与实施

化石燃料燃购入使用电生产数据信

烧排放核算力排放核算息获取



排放量计算理
定期报告
信息公开
图1工作程序
a)核算边界和排放源确定
确定重点排放单位核算边界,识别纳入边界的排放设施和排放源。排放报告应包括核算边界所
包含的装置、所对应的地理边界、组织单元和生产过程。
b)数据质量控制计划编制与实施
按照各类数据测量和获取要求编制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并按照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实施温室气体
的测量活动。
c)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核算
收集活动数据、确定排放因子,计算发电设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
d)购入使用电力排放核算
收集活动数据、确定排放因子,计算发电设施购入使用电量所对应的排放量。
e)排放量计算
汇总计算发电设施二氧化碳排放量。
f)生产数据信息获取
获取和计算发电量、供热量、运行小时数和负荷(出力)系数等生产数据和信息。
g)定期报告
定期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及相关生产信息,存证必要的支撑材料。
h)信息公开
定期公开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4:.
i)数据质量管理
明确温室气体数据质量管理的一般要求。
5核算边界和排放源确定

核算边界为发电设施,主要包括燃烧系统、汽水系统、电气系统、控制系统和除尘及脱硫脱硝
等装置的集合,不包括厂区内其他辅助生产系统以及附属生产系统。发电设施核算边界如图2中虚
线框内所示。
发电设施购入使用电力其他购入使用电力
和燃料
电气系统其他辅助生产系统
化石燃燃烧系统(化验、机修、库
(发电机、励磁装
料消耗(输煤、磨煤、燃房、运输等)
置、厂用电系统、
烧、风烟、灰渣等)
升压变电等)
电力、热
力产品
控制系统
电力、热汽水系统附属生产系统
力产品(锅炉、汽轮机、凝(生产指挥、食
给水、补水、循环水除尘及脱硫脱硝等
堂、浴室等)
等)装置
物质流能量流发电设施核算边界
图2核算边界示意图

发电设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范围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购入使用电
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a)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一般包括发电锅炉(含启动锅炉)、燃气轮机等主要
生产系统消耗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脱硫脱硝等装置使用化石燃料加热烟气的
二氧化碳排放,不包括应急柴油发电机组、移动源、食堂等其他设施消耗化石燃料产生的排放。对
于掺烧化石燃料的生物质发电机组、垃圾(含污泥)焚烧发电机组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仅统计
燃料中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对于掺烧生物质(含垃圾、污泥)的化石燃料发电机组,应计算
掺烧生物质热量占比。
b)购入使用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5:.
6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核算要求


对于开展元素碳实测的,采用公式(1)计算。
n44
E燃烧=i=1(FCi×Car,i×OFi×12)(1)
式中:E燃烧—化石燃料燃烧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FCi—第i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对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吨(t);对气体燃料,
单位为万标准立方米(104Nm3);
,—第i种化石燃料的收到基元素碳含量,对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吨碳/吨
(tC/t);对气体燃料,单位为吨碳/万标准立方米(tC/104Nm3);
OFi—第i种化石燃料的碳氧化率,以%表示;
44/12—二氧化碳与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i—化石燃料种类代号。
,其收到基元素碳含量采用公式(2)换算。
100−Mar100−Mar
Car=Cad×100−M或Car=Cd×100(2)
ad
式中:Car—收到基元素碳含量,单位为吨碳/吨(tC/t);
Cad—空气干燥基元素碳含量,单位为吨碳/吨(tC/t);
Cd—干燥基元素碳含量,单位为吨碳/吨(tC/t);
Mar—收到基水分,采用重点排放单位测量值,以%表示;
Mad—空气干燥基水分,采用检测样品数值,以%表示。
,其收到基元素碳含量采用公式(3)计算。
Car,i=NCVar,i×CCi(3)
式中:,—第i种化石燃料的收到基元素碳含量,对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吨碳/吨
(tC/t);对气体燃料,单位为吨碳/万标准立方米(tC/104Nm3);
,—第i种化石燃料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对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吉焦/吨
(GJ/t);对气体燃料,单位为吉焦/万标准立方米(GJ/104Nm3);
—第i种化石燃料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单位为吨碳/吉焦(tC/GJ);
(含垃圾、污泥)的,其热量占比采用公式(4)计算。
Qcr÷ηgl−n(FCi×NCVar,i)
P=i=1×100%(4)
biomassQcr÷ηgl
式中:
—机组的生物质掺烧热量占机组总燃料热量的比例,以%表示;
Qcr—锅炉产热量,单位为吉焦(GJ);
—锅炉效率,以%表示;
FCi—第i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对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吨(t);对气体燃料,单位
为万标准立方米(104Nm3);
,—第i种化石燃料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对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吉焦/吨
(GJ/t);对气体燃料,单位为吉焦/万标准立方米(GJ/104Nm3)。
锅炉效率取值为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或CNAS认可、且检测能力包括电站锅
6:.
炉性能试验的检测机构/实验室出具的最近一次锅炉热力性能试验报告中最大负荷对应的效率测试
值,报告应盖有CMA资质认定标志或CNAS认可标识章。对未开展实测或实测报告无CMA资质
认定标志或CNAS认可标识章的,可采用锅炉设计说明书或锅炉运行规程中最大负荷对应的设计值。


,采
用生产系统记录的计量数据。皮带秤须采用皮带秤实煤或循环链码校验每月一次,或至少每季度对
皮带秤进行实煤计量比对。不具备入炉煤测量条件的,根据每日或每批次入厂煤盘存测量数值统计,
采用购销存台账中的消耗量数据。
、燃气消耗量应优先采用每月连续测量结果。不具备连续测量条件的,通过盘存测量
得到购销存台账中月度消耗量数据。
、汽车衡等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应符合GB/T21369或相关计量检定规程的要求;
皮带秤的准确度等级应符合GB/T7721的相关规定;耐压式计量给煤机的准确度等级应符合GB/T
28017的相关规定。计量器具应确保在有效的检验周期内。


表1燃煤相关项目/参数的检测方法标准
序号项目/参数标准名称标准编号
人工采样商品煤样人工采取方法GB/T475
1采样
机械采样煤炭机械化采样第1部分:采样方法GB/
人工制样煤样的制备方法GB/T474
2制样
机械制样煤炭机械化采样第2部分:煤样的制备GB/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GB/T211
全水分
煤中全水分测定自动仪器法DL/T2029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T212
水分、灰分、GB/T30732
挥发分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仪器法
煤的工业分析自动仪器法DL/T1030
发热量a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GB/T213
3化验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GB/T214
全硫
煤中全硫测定红外光谱法GB/T25214
煤中碳和氢的测定方法GB/T476
煤中碳氢氮的测定仪器法GB/T30733
碳燃料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DL/T568
煤的元素分析GB/T31391
/煤炭分析试验方法一般规定GB/T483
4基准换算
/煤炭分析结果基的换算GB/T35985
注:a应优先采用恒容低位发热量,并在各统计期保持一致。
,应与燃煤消耗量状态一致(均为入炉煤或入厂
煤),并确保采样、制样、化验和换算符合表1所列的方法标准:
a)每日检测。采用每日入炉煤检测数据加权计算得到月度平均收到基元素碳含量,权重为每
日入炉煤消耗量;
b)每批次检测。采用每月各批次入厂煤检测数据加权计算得到入厂煤月度平均收到基元素碳
7:.
含量,权重为每批次入厂煤接收量;
c)每月缩分样检测。每日采集入炉煤样品,每月将获得的日样品混合,用于检测其元素碳含
量。混合前,每日样品的质量应正比于该日入炉煤消耗量且基准保持一致。
,检测报告应同时包
括样品的元素碳含量、低位发热量、氢含量、全硫、水分等参数的检测结果。检测报告应由通过
CMA认定或CNAS认可、且检测能力包括上述参数的检测机构/实验室出具,并盖有CMA资质认
定标志或CNAS认可标识章。其中的低位发热量仅用于数据可靠性的对比分析和验证。
,应采用公式(2)转换为收到基元素碳含量。重点
排放单位应保存不同基转换涉及水分等数据的原始记录。
、燃气的元素碳含量至少每月检测,可自行检测、委托检测或由供应商提供。对于天
然气等气体燃料,元素碳含量的测定应遵循GB/T13610和GB/T8984等相关标准,根据每种气体
组分的体积浓度及该组分化学分子式中碳原子的数目计算元素碳含量。某月有多于一次实测数据时,
取算术平均值为该月数值。

。重点排放单位可自行检测或委托外部有资
质的检测机构/实验室进行检测。
(均为入炉煤或入厂煤)。
应优先采用每日入炉煤检测数值。不具备入炉煤检测条件的,采用每日或每批次入厂煤检测数值。
已有入炉煤检测设备设施的重点排放单位,一般不应改用入厂煤检测结果。
,其权
重是燃煤月消耗量。入炉煤月度平均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由每日/班所耗燃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加
权平均计算得到,其权重是每日/班入炉煤消耗量。入厂煤月度平均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由每批次平
均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其权重是该月每批次入厂煤接收量。当某日或某批次燃煤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无实测时,或测定方法均不符合表1要求时,该日或该批次的燃煤收到基低位发
。生态环境部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燃气的低位发热量应至少每月检测,可自行检测、委托检测或由供应商提供,遵循
DL/、GB/T13610或GB/T11062等相关标准。检测天然气低位发热量的压力和温度依据
DL/、20℃的燃烧和计量参比条件,或参照GB/T11062中的换算系数计算。
燃油、燃气的年度平均低位发热量由每月平均低位发热量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其权重为每月燃油、
燃气消耗量。某月有多于一次实测数据时,取算术平均值为该月数值。无实测时采用本指南附录A
规定的各燃料品种对应的缺省值。

,(不含
非常规燃煤机组)。,单位热值含

、,单位热值含碳量采用本指南附录
A规定的各燃料品种对应的缺省值。
8:.
,按其规定执行。

%。

7购入使用电力排放核算要求

对于购入使用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采用公式(5)计算。
E电=AD电×EF电(5)
式中:E电—购入使用电力产生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AD电—购入使用电量,单位为兆瓦时(MW∙h);
EF电—电网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兆瓦时(tCO2/MW∙h)。

:
a)根据电表记录的读数统计;
b)供应商提供的电费结算凭证上的数据。

8排放量计算
发电设施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量等于当年各月排放量之和。各月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于各月度化石
燃料燃烧排放量和购入使用电力产生的排放量之和,采用公式(6)计算。
E=E燃烧+E电(6)
式中:E—发电设施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E燃烧—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E电—购入使用电力产生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9生产数据核算要求

发电量是指统计期内从发电机端输出的总电量,采用计量数据。


供热量为锅炉不经汽轮机直供蒸汽热量、汽轮机直接供热量与汽轮机间接供热量之和,不含烟
气余热利用供热。采用公式(7)和(8)计算。其中Qzg和Qjg计算方法参考DL/T904中相关要求。
9:.
Qgr=∑Qgl+∑Qjz(7)
∑Qjz=∑Qzg+∑Qjg(8)
式中:Qgr—供热量,单位为吉焦(GJ);
∑Qgl—锅炉不经汽轮机直接或经减温减压后向用户提供热量的直供蒸汽热量之
和,单位为吉焦(GJ);
∑Qjz—汽轮机向外供出的直接供热量和间接供热量之和,单位为吉焦(GJ);
∑Qzg—由汽轮机直接或经减温减压后向用户提供的直接供热量之和,单位为吉焦
(GJ);
∑Qjg—通过热网加热器等设备加热供热介质后间接向用户提供热量的间接供热量
之和,单位为吉焦(GJ)。

(除氧器、低压加热器、高压加热器等)之外的热用
户供出的热量。
,供热量为供热计量点供出工质的焓减去返回工质的焓乘以相应流量。供热
存在回水时,计算供热量应扣减回水热量。
、压力数据按以下优先序获取:
a)计量或控制系统的实际监测数据,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