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孝感文化研究
楚天翰墨一奇珍
———谈著名书法家陈兆庆
吴! 牧
! ! 陈兆庆("#$% & "#’’年),字葆余,号江陵老叟,孝感毛陈
人。咸丰十二年("#() 年) 中举,历任湖北黄梅、松滋教谕,
有政绩,松滋县立有“德政碑”。后在省城武昌书院从事教育,
传授书法,是清末著名书法家。陈治学严谨,奖掖后辈,课程中
对“龙晴法”、“凤眼法”、“回腕法”讲解细微,使学者得以真
功。汉阳书法家赵石桥、松滋书法家吴廷、黄松书法家李超如均
出自陈的门下,张之洞亦求教于他。
陈兆庆幼小刻苦善学,诗文出众,尤爱书法,清晨在沙盘中
写字,晚间在青砖上练笔,后随舅父屠道彰专工书法,从此得其
真传,进步奇快。陈以学“二王”为主体,兼融颜欧魏赵,自
成一家,名驰江汉。
同治三年("#%* 年),陈兆庆率举子进京会试,在下榻的湖
北孝感会馆与咸安宫议斜陈信仁、书画家程善田合作画屏四幅,
声震朝野,被誉称“孝感三杰”。北京颐和园楹联“云辉玉宇,
星拱瑶枢”乃出自陈之手笔。同治八年("#%+ 年),黄鹤楼重
修,陈兆庆题写的“黄鹤楼”横匾,金字高悬,气势宏伟,耀
眼夺目。他同时还书写了西楼楹联:“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
上层,放开肚皮,直将吞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千秋事幻在
沧桑里,是真才人,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
莲。”时人惊呼为“王羲之再现”。
孝感文化研究
为此,陈兆庆墨迹被文人们珍藏。北京著名学者、法学家、
书法家杨玉清藏有陈的中堂一幅,行书诗云:“小雨清明复几
时,梅花才放两三枝,春风也有炎凉态,热处纷纷冷处迟。”其
条幅真称得是“天然无雕饰,清水出芙蓉”。
为了搜集陈兆庆墨迹,孝感方志办公室一行! 人于"#$% 年
去汉,在武汉第一医院访问了著名书法家黄亮先生,他说:“陈
兆庆老前辈的文学和书法均超人一等,我客居江夏数十年,所见
当代书法家之翰墨,我最爱陈老先生之书法。原藏有其书粉笺七
字楹联一幅,十年动乱时被抄毁,甚为痛心,徒呼奈何,至今思
之,犹使人痛心不已。”同年,孝感市档案局一行& 人赴毛陈渡
陈兆庆家搜集,陈家后裔出示所藏的一幅楹联“其文有经术者
贵;于山见泰岱之高。”其字妙哉。当场用照相机拍了原迹,现
存孝感市档案局。
陈兆庆书法艺术严谨典丽,书风多变,行草意趣;用笔清润
丰姿,临纸翩翩,结字疏密相映,大有翰逸神飞之致。黄庭坚说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陈在行草中堂上布局蕴蓄,行字有律
动,气势出神入化,字里藏情,情中有趣,趣之独妙。
文人墨客收藏、观赏陈之墨宝,乃荣事、幸事也!陈为人刚
直,平易近人,求者必赠,从不以名自居,受到书法界的称道。
诗云:
!川硕彦见文箴,
德道临池满屋馨。
历史长河悬笔泳,
楚天翰墨一奇珍。
孝感文化研究
“铁面御史”余联源
余正起
! ! 余联源,字晋珊,孝感人。曾寄居老河口,经营钱庄、粮食
等业。清同治年间,老河口旱荒成灾、饥民遍野,余联源开仓赈
贫,获“余善人”之美名。"# 岁乡试中举,当时他经营的钱庄,
因负公债,无力偿还,公差来查封时,正遇报喜者来家说“晋
珊中举”,按清例对新举人有所优待,经上报批准,先借库银垫
还,尔后分期还清,因而免遭封家之难。
余联源中举后赴京会试,首试未中,遂留京等待。留京待试
期间,他在兵部任职,会试前已任小军机( 类似现在国防部机
要秘书),后按例辞职应试,以光绪丁丑科榜眼及第,在翰林院
供职,后由御史升巡城御史。在京$% 年,曾以弹劾某旗籍巡抚
及李鸿章等显要,不避权贵、为民请命而获“铁面御史”之名。
余联源后来外放福建盐务道( 类似现在省盐务局长),约&
年,再调淞(吴淞) 沪(上海) 太(太仓) 兵备道。适八国联
军入侵,李鸿章派两江总督刘坤一、上海道余联源,在上海与各
国驻沪领事交涉,实际上是余联源主其事( 类似现在外交部特
使),翻译是他的洋文文案( 即秘书) 洪述祖( 戏剧家洪深之
父)。为维护国家利益,他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促成八国联军
撤出中华,为此,他付出不少心血。(《中载)
“交涉”完成后,他因积劳成疾,请求离职治疗,孰料又发
生“衢州教案”,乃奉命升署浙江巡抚,以调处教案,当时他奏
孝感文化研究
明,一俟教案结束,请恩准回沪就医。在浙八个月,他力疾折衡
外交,顺利结束后,即回沪就医,不幸因迁延过久,救治无效而
逝世,他的夫人携家人到南京定居,后与余合葬于神策门外余家
坟。上海乡绅感念余联源,曾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