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船舶溢油计算.docx

格式:docx   大小:106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船舶溢油计算.docx

上传人:260933426 2017/9/9 文件大小:10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船舶溢油计算.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海上溢油的来源与类型
水中溢油大致主要来自含油污水的排放、操作性溢油、操作性溢油三个方面:
含油污水的排放
油船的机舱油污水、压载水、洗抢水,这些废水中均含有大量石油,浓度可达15000mg/L,如直排即对水体造成油污染,另外,船舶进厂修理前,必须将货油和燃料油舱的残油清洗干净,油气排放后才能进厂修理。当油船改装油品时,也必须先清洗货油舱,这些也成为水域的一个污染源。
操作性溢油
即船舶在加装燃料油和油船油舱装货期间的溢油。日常装卸储运中石油产品的零星跑冒滴漏,对水、陆地、作业机械容器均造成轻微污染;船岸双方驳油速度不协调和联系不及时,或封闭式装货标示不准确而造成溢油;货油驳运时,输油软管在高压下工作,软管的残旧、老化及伸缩接头、阀门的松动等也会造成油渗漏。
(1)加装燃油时溢油,是非油轮产生油污的最主要途径。加装燃油的频繁性和港内操作,增大了油污事故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常见的溢油有:
加装燃油时输油管道连接不牢,法兰接头松脱。一般接管由供油方负责,船员未作检查;
输油管道老化,一旦加装压力加大时,管道破洞;
输油管盲板或加油口盲板松动,盲封不严或两舷加油管截止阀未关严,一舷加油时另一舷加油口溢油。加装燃油结束后,往往供油方负责上妥加油口盲板,认为加装燃油已经结束,上不紧加油口盲板是经常的事,而下次加装燃油又未检查并上紧盲板,一旦供油压力加大即产生溢油。
不加油的舱或已加满的舱阀门未关死,燃油部分进入非指定油舱造成溢油;
供油方擅自或偶然加大泵量,导致满舱或空舱内排气不及,从透气孔产生溢油;
燃油舱分配阀开错;
舱内存油计算错误,量油不准。
(2)内部驳油产生的溢油也时有发生,尤其是老龄船,下列原因是造成船舶舱内驳油产生溢油的顽症:
从燃油舱往日用油柜驳油,自动停止装置失灵从透气管产生溢油;
燃油舱间驳油操作不当,因满舱柜或速度过快从透气管溢油;
对驳燃油的舱情况不了解,过分自信油舱的完好性。某轮因向已长久不用的油舱驳油,大量燃油从破舱处溢向货舱,造成巨大损失;
燃油舱间输油管破洞;
调拨阀开错。
(3)燃油舱与相邻污水舱,压载水舱之间产生破舱,排压载水或污水时,油污随水排出。某轮压载水舱与油舱上下布置,油舱量油孔下方因量油尺冲击而产生破洞,50吨燃油漏入其下方的压载水舱,幸亏排压载水时及时发现了浮油,才未出现油污事故。
(4)含油污水处理不当,海上排污时油污超标。现在世界各国都通过飞机、遥感技术及巡逻艇、渔船报告等方法实行监控,违规排污的风险越来越大,责任人将负刑事责任。
(5)含油污水排岸时,与接受装置之间连接不当或管系破裂,导致含油污水溢出。
海损事故溢油
一般是指突发性的泄漏事故,即溢油事故。船舶或油轮因碰撞、触损、搁浅等事故的原因造成对水域的油污染,特别是油轮发生事故后油箱的泄漏溢油。它造成大量的石油泄漏到水域或陆地,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危害极大。
溢油物理化学过程
油的属性、水动力条件、环境条件决定了物理化学变化过程。这些过程决定了油层的传输和归宿。。
溢油运动主要影响因素
;
、惯性力、粘性力、表面张力形成的平衡力决定的机械扩展;
;
、溶解等风化过程引起的质量和物化性质的改变;
,某些悬浮油滴可能附着在悬浮颗粒物质上而慢慢下沉到底部;
,光化学反应和微生物降解也可以改变油的性质和减少油的量。
油层传输风化过程
油层传输和风化过程
漂移
漂移即平流或对流,是控制表面油层和悬浮油层输运的主要过程。漂移模拟在整个溢油动态模拟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只有精确的模拟漂移,才能够对溢入水体的油团进行准确跟踪、定位,这是迅速清除溢油污染、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危害程度的先决条件。表面油层漂移运动的驱动力来自于水体的表层流场和表面风场,而悬浮油层对流运动是悬浮油滴随着水流一起运动。因此,表面风场对表面油层漂移的影响和表面流场求解是表面油层漂移数值模拟研究的重点。在几乎所有的模型中,表面油层漂移运动是使用权系数法模拟的。风
扩展和扩散
溢油刚进入水体后,由于油膜很厚,会迅速向四周扩展,当油层变薄和破裂为碎片可以认为机械扩展停止了。油层的机械扩展增加了油层面积并加强了风化过程例如蒸发、溶解和乳化。在溢油最初的数hr内,扩展是影响溢油归宿的主要过程。该过程的长短与油的种类、品质、粘性、温度等自身性质密切相关,同时溢油量越大持续时间也越长。Fay首先提出了在平静水面油膜的自身扩展理论,该理论认为溢油进入水体后在重力、惯性力、粘性力和表面张力作用下迅速扩展,并根据扩展期间主导力的不同而将扩展划分为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