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文档名称:

发热、充血和出血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4,954KB   页数:5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发热、充血和出血课件.ppt

上传人:1017848967 2017/9/9 文件大小:4.8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发热、充血和出血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
1
典型病例介绍
,36岁,沂南人。1985年11月26日因公出差淄博,发热,头痛2天,在该市医院按感冒住院治疗3天,先后应用过丁***卡那霉素、退热药物,均未见效。12月1日急转回沂水中心医院。
患者居县城郊区。庭院内有老鼠。当地有出血热流行。未接种过出血热疫苗。
2
典型病例(续)
查体:,脉搏104次/分,呼吸32次/分,血压100/70毫米***柱。神志清,烦躁。面红,眼红,颈部皮肤潮红。胸部和腋下有较多出血点。注射部位有瘀斑。心音有力,心律齐,无瓣膜杂音。肺呼吸音稍粗,无罗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扪及。肾区叩击痛明显。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征,以“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急收住院。
3
疾病简史
1931~1942年在黑龙江流域中俄边境的日本和俄国军队中有该病发生。误诊为“出血性紫斑”、“异型猩红热”、“急性肾炎”、“出血性斑疹伤寒”等。以发生地点命名为“二道岗热”、“孙吴热”、“虎林热”、“黑河病”、“间岛热”。
1941年据日本军队报告,在出兵中国东北的百万日军中,约有万人患出血热,病死率高达30%。
1942年日本陆军军医部将上述不同名称的疾病,统称为“流行性出血热”。
4
疾病简史-病原体发现
《关于探索“孙吴热”病原体的研究》记载:1942,侵华倭寇惨无人道对中国人进行人体实验,提出本病的病原为病毒,黑线姬鼠为宿主及耶氏厉螨为媒介的推论。
5
疾病简史-病原体发现
1978年韩国李镐汪等及1981年我国的两个协作组先后证实并分离本病病原为汉坦病毒,促进了本病防治研究的发展,成为本病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该病的诊断、治疗和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6
定义
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鼠为主要传染源
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损害,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
我国为重疫区
7
病原学(Etiology)
RNA病毒,
圆形或卵圆形
有核心,双层包膜、
外膜有突
8
Etiology
血清型:
至少可分16型
汉滩病毒(野鼠型)I 型
汉城病毒(家鼠型) I I型
普马拿病毒(棕背鲆型)
希望山病毒(田鼠型)
汉滩病毒、汉城病毒、普马拿病毒、贝尔
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引起人类HFRS
我国主要流行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Ⅰ型)
和汉城病毒Seoul virus(Ⅱ型)
9
流行病学:传染源 Epidemiology:Source of infection
啮齿类动物
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
大白鼠等)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褐家鼠
黑线姬鼠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