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2).doc

格式:doc   大小:45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2).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7/9/10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2).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出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
象征性与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课前准备:
学生:A4纸、课本、铅笔等。教师:自制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5分钟)
1、播放一段战争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此时的心情?感受?印象深刻的形象?
3、尝试表现: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为素材,用徒手画尝试勾画一个艺术形象,可作变形或夸张处理,不必画的太具体。(时间:2分钟)
4、出示一幅与战争有关的大师作品——《格尔尼卡》(不出示作者及作品名)
5、提问:
①谁知道这幅画的作者?题目?(《格尔尼卡》毕加索 1881—1973)
(注:毕加索,现代西方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
②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乱、看不懂、支离破碎、恐怖……)
小结:刚才,大家都说的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的感受。其实,第一次看到这幅作品,老师也觉得“乱”,有点看不懂。
6、导入新课。
欣赏美术作品,感觉固然重要,但是有时候也要注意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对于这幅画,我想大家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幅大师的作品。
出示课题: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板书:战争之罪)
二、自主探究、描述作品(5分钟)
1、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学课本P36-37,思考问题:
⑴《格尔尼卡》是怎样诞生的?毕加索想表达什么?(控诉、愤慨、抗议、同情)
⑵找一找画面中都有哪些形象?看谁找的多?
(抱孩子的母亲、举灯的女人、倒地的战士、奔跑的人、呼救的人、马、牛、灯)
2、思考: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毕加索是怎样画的?
(以“马头”、“牛头”、“人头”为例,从动作表情、象征意义上加以分析)
马——仰头嘶鸣、痛苦——代表人民——象征手法,即用一种形象来代表某种事物
牛头——面无表情、冷漠、龇牙咧嘴——象征法西斯的残暴与邪恶
抱孩子的母亲——仰天痛哭、悲痛——象征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
(问题:你哭过么?像这位母亲这样哭过么?谁来表演一下,做个动作?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怎样的心情?——极度悲痛)
3、学生质疑:
通过刚才的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大家对《格尔尼卡》有了进一步了解,那么对于这幅作品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如构图上、造型上、色彩上、表现手法上等)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5分钟)
1、围绕刚才大家提的问题,接下来我们4人小组一起来共同探讨一下: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构图、造型、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分析)
2、交流讨论,请出各组的代表上台来当小老师。
⑴构图:饱满——画面上有什么?——似乎布“满”了可供我们观赏的内容(感觉到处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非常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