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doc

上传人:世界末末日 2023/1/13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是由【世界末末日】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裂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词句解释
⑴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祥兴元年(1278)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⑵遭逢:遭受。起一经:由于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一经,古代科举考试,考生要选考一种经书。
⑶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斗。寥(liáo)落:荒芜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德祐元年(1275)正月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
⑷风飘絮:一作“风抛絮”。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战胜,所率军队死伤沉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惶恐,一作“皇恐”。
⑺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⑻丹心:红心,比方忠心。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白话译文
屡经磨难,只因遭逢国有危难,臣子尽忠之时;义不容辞,遂置身于枪林箭雨之中。
时运不济,山河破裂若风卷柳絮;境遇困难,身世国运似雨打浮萍。
当年领兵曾经由惶恐滩,自勉国士不行有愧;如今北上路过零丁洋,圆满孤臣不能再战。
人生自古谁无死?大丈夫自当取义成仁,问心无愧!
创作背景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末帝祥兴二年(1279)。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过零丁洋》赏析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的真好!它出自于南宋闻名的政治,文学家文天祥之手。读来大方激扬,气概磅礴,但感情却哀思壮美,境况困难孤苦。
寒窗苦读十四年,熟读经书,赴京赶考,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是苦难遭受的开头。在频繁的抗元斗争中,兵武器严峻缺乏奋力抗战四年未停。国难当头,他奋不顾身,孤军奋战。
大宋国力危亡如风中柳絮,已经被战斗变得支离破裂,自身的安危同样不定,像被暴雨击打的浮萍漂泊无垠,时起时沉。德佑元年文天祥于江西起兵勤王,转战东南,抗击元军,祥兴元年十月兵败被俘。
当年撤离时,惶恐滩头说惶恐,如今被俘,零丁洋里叹零丁。后来元军张弘范一再强迫文天祥招降海上坚持反抗南宋的张世杰,文天祥便将此诗出示给张弘范看,张自知无望,作罢。后文天祥被押解大都,于元世十九年勇敢就义。
古往今来,人生在世谁能躲过一死?为国捐躯,留下热诚忠心,永垂史册。
古往今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读来,依旧那么的震撼我心。这首诗把全篇诗的爱国主义思想旗帜高高扬起,使全诗从哀思的气氛中显示出鼓舞人心的力气。它所透射出的清明性,忠贞热忱,照亮了历史前进的道路,鼓励了很多的仁人志士坚诚地,无私无憾的去身就千古。
人总是难免一死,为挽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已成为中华诗史上千古不朽的名句。它始终在感召着古代的仁人志士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
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他的死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确实,一个人活着不应当无意义,在人生中必定要有辉煌,有精彩;若平平淡淡过一生,倒不如一死,像文天祥一样舍生取义,精忠报国,这是重于泰山的死。
《过零丁洋》赏析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也许是我国爱国主义诗歌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两句了;以状元身份而成为烈士,文天祥也用自己的生命和爱书写了我国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1278年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未果。次年正月,文天祥被押解北上,船过零丁洋(今广东中山南珠江口四周),元军首领逼迫文天祥招降尚在厓山率军坚持反抗的宋军元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答之,以明志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首联从回忆自己的一生开头落笔。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以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及第,后被起用,开头了救亡图存的艰辛历程,“辛苦”二字,说明了读书、、坎坷;接下来对句则写自己面临的残酷现实:虽经全力勤王,可如今抗元的力气还是越来越弱,已是“干戈寥落”。文天祥为报朝廷知遇之恩,毁家纾难,辛苦辗转,浴血奋战,可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回想至此,诗人不由得感慨万端,下笔自然也就沉痛无比。
颔联还是分两个方面来写。出句写大宋已是“山河破裂”,正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恢复河山的盼望已经越来越渺茫;对句则感慨自己的身世,恰如水上的浮萍,是浮是沉,全凭风雨作主。个人家国系于一身,诗人以暗喻的手法,生动再现了自己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严密关系,运笔形象传神,感情浓烈肤浅。此诗完成后大约二十天,陆秀夫就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文天祥被俘四年,始终坚拒投降,最终也勇敢就义,为国家兴亡就是个人身世浮沉这一命题作了一个生动而悲壮的注脚。
颈联运用了诗歌不多见的名词自然成对的形式,象文天祥用得这么自然、贴切、隽永的更是少之又少。据考证,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水急滩险,也被人们讹传为“惶恐滩”。诗人有曾在这里转战、撤退的经受,在这里曾经为国家命运“惶恐”过;如今诗人被俘路过零丁洋,大宋的命运较之以前更是不堪,“零丁”既是个人境况的真实感受,更是诗人为致力于恢复河山同志日渐削减而无力回天的浩叹。“惶恐滩”、“零丁洋”两个感情颜色如此浓烈的词语在诗人这里用得真是毫不费劲,浑然天成,谓之“妙手偶得”也毫不为过。
前三联诗人追思往昔,感慨今日,既抒个人身世之悲,更发家国沦丧之痛。感谢、艰辛、圆满、痛心、伤感、生气……种种感情交错在一起。也就在这将个人与家国的悲情渲染到极致的时候,诗人突然笔锋一转,由低回转向激越,有悲凉转向大方,喊出了大义凛然的堂堂正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贵婉曲。一般状况下,诗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藏得深一些、再深一些。可为什么文天祥在这里直抒胸臆仍旧感人至深,甚至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呢?这当然是由于前三联铺垫得好,到此已是水到渠成、不得不发;笔者以为,更重要的缘由还在于文天祥自己的“浩然之气”,也就是文天祥自己所说的“正气”使然。“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当正气至大至刚之时,还何须什么“婉曲”之类!“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文天祥,这《过零丁洋》就是一曲大声大声镗鞳的正气之歌!原来,艺术的规律总是辩证的,教条主义在艺术的领域里没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