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章罪犯劳动改造的效益
第一节罪犯劳动改造对罪犯个体改造的效益
一、有利于矫治罪犯的犯罪恶习
二、有利于确立罪犯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有利于罪犯掌握职业技能,回归社会后能顺利就业
四、有利于罪犯身心健康
罪犯劳动改造原理与运作
第二节罪犯劳动改造对社会的效益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刑罚的威慑作用,维护监管改造秩序稳定
二、有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
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有利于创造经济效益,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罪犯劳动改造原理与运作
上海籍犯人在治淮等工程中 宁模口述徐家俊撰稿 1949年3月,我与毛荣光同志相识在华东党校驻地山东临城。来党校前,毛荣光任团政治处主任,我任济南市警备区政治部机关协理员。为了解放江南组织上抽调了我们一批干部到党校学习,准备南下。主要任务是为接管京(南京)、沪(上海)、杭(杭州)一带作准备。形势发展很快,出人意外,部队很快打过长江,比预计的时间要快。京、沪两大城市很快解放了,上海急需大批干部,我们一部分干部调入上海。 我是分配到上海法院,再由法院分配到监狱(当时监狱属法院领导),参加接收监狱工作的。接管干部来自四面八方,都是短时期内抽调的,有部队的。地方的、党校的、华大的,来自各个系统。因此正式报到的时间略有先后几天。毛荣光任命为接收专员,5月28日到监狱。与他同一天到监狱的有亚丁、陈彬(女)、张仪明(女涛,还有毛荣光的警卫员于元清。我比他晚一、二天到监狱,与我一起来的有张爽、吴清华、李制三个华大学生,我的警卫员乔正源、李增田、王品三等同志。我们接管监狱后,第一项任务就是释放、欢送政治犯(被关押旧监狱的革命同志,当时50名)出狱;第二项任务是接收旧监狱的留用人员、其他押犯和档案、枪械及物资财产等。我与张爽、吴清华等四位同志到监狱是负责总务课的接管工作。总务课的工作涉及到犯人的名籍、收押、释放,犯人的伙食、炊具、档案等。赵某盛(监狱地下党支部书记)、盛稼夫(解放区来的地方干部)负责警卫课的接管工作。 当时监狱旧工作人员思想不稳定,他们工作是为了干事情,我们干工作是为了干革命,两者出发点不同。他们普遍存在“一朝天下一朝臣”的想法(过去旧监狱,一个典狱长上任,带来一批人,撤换一批人,这是得,政治犯出狱后不久,组织上又补拍了各界群众欢迎政治犯出狱的电影纪录片。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罪犯劳动改造“有利于创造经济效益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这一社会效益,下面介绍三篇有关回忆文章。
罪犯劳动改造原理与运作
原女监监长柯俊杰,约30多岁,女监科长林晓明,约40多岁,解放后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都离开监狱。监狱接管后不久,在女监(十字楼)外面搭了一个舞台,组织犯人演戏,开展文娱活动,日本女犯中岛成子还一个人在台上用一把传统的雨伞表演日本舞蹈。当时陈壁君也关押在女监,我记得她经常向干部要维生素药片吃。这药片当时较昂贵,现在就不稀奇了。 1951年春天,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中央成立了治淮委员会,曾山任主任,淮河流域的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个省的省委书记分别任副主任。吴党任秘书长,张祥荫任副秘书长,日常工作由秘书长协调。治淮委员会的总部设在蚌埠。皖北地区先后有300万民工和数万名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治淮。1951年6月,由华东公安部牵头,成立了治淮工程总队,司令员彭光福、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武仲奇(后来改名为武中奇,原上海监狱典狱长)。治淮总队人数最多时有3万多犯人,6个支队。一个支队下设5个大队、一个大队下设5个中队。一个中队约200名左右,一个大队约1000人,一个支队约5000人左右。干部配备上,中队设中队长、指导员;大队,除大队长、教导员外,还设文书、司务长;支队设科,总队设处。总队有管教处、财务处。秘书处、卫生处(下有医院)。治淮总队6个支队中,第一、第二支队全是上海调去的犯人,干部也是上海抽调配备的,调犯人时,同时抽调干部。一支队支队长叫储道民,后是王清源,政委臧升斋(山东人);二支队支队长李松山、政委宁模;三支队是南京犯人,四、五支队是安徽犯人。到1954年以安徽犯人组成的六支队与其他支队合并,将河南省调来的支队编为六支队。 治淮总队的总部最初设在汹洪县九王庄。1952年7月以后,总部设在嘉山县泊岗镇,犯人增加到5万人。1954年7月以后,泊岗工程结束,总部迁设到蚌埠市。1956年华东公安部撤销,治淮总队归划治淮委员会领导,到1958年下半年淮委撤销并入安徽省建筑厅,后又转属安徽省水利厅领导。在水利厅下面设一个处,叫管教处。后来中央公安部发文,劳改单位不能属地方行政机关管理和领导,约在1962年前后,划归安徽省公安厅领导,又成立了劳改工程总队,原治淮司令彭光富任总指挥,刘涤生任副总指挥。
罪犯劳动改造原理与运作
汹洪、吁胎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