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亲近名画大师走进艺术殿堂
——如何引导幼儿欣赏经典名画
教师应针对不同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选择设计能为儿童所接受的名画欣赏内容,通过对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选材、引导和审美,使儿童能初步感受名画作品,从而提高儿童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
名画好像离小小的孩子很遥远,其实不然,只要指导到位,通幼儿的讲述与理解比成人更为细致、深刻、千奇百怪、贴近作者的过对名画作品的欣赏,幼儿能够直接感知美术大师们的线条造型、原意。这就是开放性问题的魅力。比如:画上有什么?你喜欢这幅画,对色彩的运用和作画方式等。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美的教育从很小就开始了。而名画欣赏活动能够培养幼儿对艺术美的欣赏和识别能力,提升幼儿的美术表现力。
一、名画欣赏活动的目标
我们常常发现幼儿的绘画作品与名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幼儿看到名画时所表现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也常常令人惊叹。然而,并非所有名画都适合幼儿欣赏,教师应选择贴近幼儿生活、能激发幼儿内心感受和丰富想象的作品或具有不同绘画方式和风格、能拓展幼儿眼界的作品。选定作品后,教师正确把握欣赏活动的目标,是有效开展名画欣赏活动的关键。
在欣赏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白提供给幼儿欣赏的名画有哪些独特的艺术价值。这些艺术价值也许体现在构图和色彩上,也许体现在独特的想象上,也许体现在强烈情感的表现上,也许体现在思想创新上……不同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教师如果不能清晰地把握其中的艺术价值,自身的欣赏能力又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就无法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审美活动。
例如,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名画《盲女》时,通过巧妙的语言把幼儿带入画家所营造的那个雨后初晴的美好世界。在活动快结束时,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听舒缓的音乐,同时想象自己是一个盲人,用心灵去感受雨后初晴、空气湿润、有蝴蝶停在肩膀上的美好感觉。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孩子们纷纷感慨“太美了”,有的幼儿甚至说“感动得想哭了”。接着,教师开始引导幼儿讨论关爱残疾人的话题,这样的处理显然跟欣赏活动的目标背道而驰。画家的初衷是表现盲女内心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而不是表达或呼吁大家同情和关爱残疾人。教师的误读阻碍了幼儿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
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一般分为描述阶段、形式分析阶段、解释阶段和评价阶段。这同样适用于名画欣赏。首先是描述和整体感觉阶段,教师主要让幼儿阐述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如果是写实的作品,就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如果是抽象的作品,则要幼儿说说像什么。对于抽象画的欣赏,如果一开始就让幼儿看具体的点、线和色彩,幼儿的第一印象往往就会被肢解,陷入抽象的符号或色块的感知中。如果一开始就谈感受,则能让幼儿直接进入审美状态。其次是绘画手法的分析阶段,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发现名画与众不同的色彩、构图,体会其中的独特魅力。再次是解释阶段,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体会画作表达的情感、用符号象征的意义、用构图表现的思想,与画家进行心灵对话,体会名画的独特魅力。最后是创作和对创作作品的评价阶段。欣赏完名画后的再创作以及对再创作的作品进行集体评议或展示,将会使幼儿进一步感受画作的魅力。应注意的是,创作是为欣赏和理解作品服务的,不能舍本逐末,将欣赏活动变成名画临摹活动,背离欣赏活动的初衷。
幼儿的接受能力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欣赏重点过多,反而无法突出重点。因此,教师在设计欣赏活动时应将重点放在作品最具特色的地方,同时顾及幼儿的理解水平。有的画家写实,有的画家写意,有的画家擅长色彩的运用,有的画家着重构图的设计,因此,欣赏活动应牢牢把握侧重点,并围绕侧重点展开。
二、采用合适的引导策略
要帮助幼儿体会画家表达的潜在意义,领略画家的独特魅力,仅仅让幼儿像成人一样看着画面来感受,与其多感官、多通道参与的学习方式不符。因此,幼儿欣赏名画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引导策略。
音乐和美术本质上具有同源性,都是用于表达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配上与画作主题相符的音乐,能帮助幼儿更快地进入情境,理解画作,同时培养幼儿的艺术通感。
如在欣赏蒙特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时,教师先让幼儿听一段爵士乐曲,鼓励幼儿跟着音乐自由做动作,然后说说听了音乐的感觉。充分感受音乐之后,教师让幼儿欣赏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说说这些格子给人的感受,这幅画给人的整体感觉跟刚才音乐给人的感觉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在幼儿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告诉幼儿这幅画的主题,并要求幼儿边听爵士乐边创作能把音乐“画下来”的格子图。
又如在欣赏希斯金的《林中雨滴》时,教师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体会雨中大自然那宁静悠远的意境美,用肖邦的乐曲《雨滴前奏曲》作为整个活动的背景。首先,教师引导幼儿在《雨滴前奏曲》的音乐声中初步欣赏《林中雨滴》,帮助幼儿多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