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先秦诸子散文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
主讲人马世年
目录
第一章先秦诸子概说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与《论语》的文学成就
第三章《孟子》《荀子》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第四章老、庄思想与《庄子》其书
第五章法家思想与《韩非子》的文学成就
第六章其他各家思想及主张简述
第七章诸子思想与文学的现代意义
第一章先秦诸子概说
第一节“诸子”的兴起与诸子散文的勃兴
第二节诸子的派别
第三节十家学说综述
第一节“诸子”的兴起与诸子散文的勃兴
一、何谓“诸子”
蒋伯潜《诸子通考》:“我国周秦之际,学者辈出,各著书立说,欲以改制救世。学者不只一人,其书亦不只一种,故以‘诸子’称之。”
以“诸子”为某种古书之名称,最早从《七略》开始。
二、春秋末至战国初的社会历史
春秋中叶,出现了第一个由私人传授的学派,即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此后,各家各派,竞相涌现,并由此形成“士”这个新的社会阶层。
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不仅标志了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上第一个辉煌时代,而且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三、诸子的兴起:政治、经济、思想的剧变与“士”阶层的出现
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他们是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地位虽低,却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宋开,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
四、诸子散文的勃兴:学术下移与文体自身的流变
从春秋始,各诸侯国逐步改革西周的学制,并制定各自的教育政策,重用、器用人才,私学广泛兴起,私学学派林立,周官府垄断文化学术的局面被逐渐打破,文化学术逐步下移,出现了文化学术的空前繁荣,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间特色。《左传·昭公十七年》:“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第二节诸子的派别
一、诸子的名称
《史记·太史公自序》之“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则详细的评述了诸子学说,将其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其中以道家为最高之境界。
二、《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等文献所载先秦西汉人对诸子派别的认识
《庄子·天下篇》:墨翟、禽滑厘;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
《荀子·非十二子》:它嚣、魏牟;陈仲、史鰌;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
结论:“先秦学术的汉代生成”
三、《汉书·艺文志》所分的诸子十家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蠭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第三节十家学说综述
1、儒家。confucius(孔子),confucianism(儒家思想)。
一儒家与道家的思想
《艺文志·诸子略》: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茍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
2、道家。Taoism.
《诸子略》: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
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二墨家与名家的思想
3、墨家
《诸子略》: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4、名家
《诸子略》: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茍钩釽析乱而已。
三法家与阴阳家的思想
5、法家
《诸子略》: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