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文档名称:

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报告.docx

格式:docx   大小:1,218KB   页数:2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报告.docx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7/9/18 文件大小:1.1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报告.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5 —— 2016 学年二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期末作业
论文题目: 对大学生考研动机的研究

学生姓名: 磨健锋张琪周亚玲郭志豪胡世明展钊
年级: 13级专业: 广告
完成时间:2016年6月19日
课程名称: 毛概任课教师: 王金磊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 研究背景 2
二、 研究意义 3
三、 概念界定 3
(一) 考研 3
(二) 动机 3
四、 研究方法 4
五、 数据分析 4
六、 大学生考研动机类型 16
(一) 发展 16
(二) 责任 17
(三) 证明 17
(四) 兴趣 17
(五) 补偿 18
(六) 逃避 18
七、 问卷反映的问题 18
八、 对策与建议 20
九、 结语 22
十、 参考文献 23
附件及分工: 24
摘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的就业压力和择业难度也随之加剧,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危机感的来袭而选择考研继续深造成了有志学子的必修课。本文对中央民族大学的大学生考研目的与动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剖析,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调查结论有助于引导学生调整考研动机和态度,对高校引导学生考研以及研究生的培育、教学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考研动机问题对策与建议
研究背景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 年,一些高校开始少量招收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的不断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随之而来的是研究生的扩招,“考研热”也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根据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1997—2007年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攀升,,到2008年首次减少,下降到120万人报考。当时,有学者把2008 年报考人数的减少视为“考研热”降温,并对之进行了种种因素分析,认为这一现象折射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他们对于考研问题已经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并且据此推断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会在近年内继续“降温”。然而,2009年考研报名人数并没有继续减少,相反,,并且2010年报考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数创造历史性新高,达到140万,2011年的考研报名人数达到150万,,到了2013年,全国考研人数更是突
破了176万。
“考研”缘何如此之热?有人说,随着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有些大学生就把考研当成了“挡箭牌”;也有人说大学生是“被考研”,如果能找到好工作,肯定不会去考研;还有人说,考研热这一现象的形成是因为研究生扩招,考研难度下降。那么,大学生对考研如此热衷,其动机究竟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研究意义
首先,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分析挖掘当前大学生考研的动机,了解大学生考研的心态。其次,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有些大学生考上研究生而放弃不去读,也有的在读研究生不去努力学****和研究,还有的将主要精力放在兼职和实****上,造成教育资源的实质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造成一些大学毕业生渴望读研却无法获得深造机会。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得不去认真思考大学生考研的动机。本选题对大学生的考研动机进行研究,就是试图揭示“考研热”的深层原因,以便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考研问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选择,从而也使社会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概念界定
考研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并没有对“考研”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在《汉英新词新语辞典》中,“考研”的解释为“take part in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s for graduates schools”, 胡志勇:《汉英新词新语辞典》,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年
百度中的解释为“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在本研究中,“考研”并不仅指“参加考试”,而是指为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而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并最终参加考试,即是一个过程。
动机
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原意是推动或引向行动,心理学中,动机(Motivation)一词正式在书名中出现是 20 世纪 30 年代的事情。一般认为动机指引起、维持、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学者们立足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动机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张爱卿综合分析了学者们的观点,认为动机的分类主要有
以下三种:(1)内在观点,这种观点一般从行为内在动因着眼,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