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诗词与赏析.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词与赏析.doc

上传人:世界末末日 2023/2/5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词与赏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诗词与赏析 】是由【世界末末日】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诗词与赏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诗词与赏析
??1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模糊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醉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
??这明暗的比照更加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覆盖着一片夜的清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悄悄无言地示意着时间的消逝。
??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胜利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假如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奇感。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现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地。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悦耳、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拟稀疏,或许刚开头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留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格外引人留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妙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特别新奇别致,不落俗套。
??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布满了缤纷的颜色、吵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假如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诞生命的萌动与欢快,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
??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力量。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当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降临。
??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快,什么是发觉生命的欢快之欢快。“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奇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照应。
??“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2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家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由于它通过鲜亮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早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很多活动已暗含其中。其次句当然是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很多缘由,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家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犯难得。
??若强排硬叠,不管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附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旧保存了名词的详细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观察天上有月,就整理行装,起身赶路等很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仿佛在目,的确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风光。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许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枯槁,却存留枝上;直到其次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由于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拟惹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遗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风光,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消失的家乡风光:“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家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得意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家乡”首尾照顾,相互补充;而梦中的家乡风光与旅途上的风光又形成鲜亮的对比。
??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善的表现。
3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孤独开无主。
已是黄昏单独愁,更著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曾经赞扬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
??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观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悄悄地开了,又悄悄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孤独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
日落黄昏,暮色模糊,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单独愁”,这与上句的“孤独”相照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孤独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境况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
??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境况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坚韧已不言自明。
??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境况,它也确实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方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间和自然现象来衬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拘束言外,此为高手。
??”(《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擅长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渐渐踏入的心境。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
??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热诚。“苦”者,抵死、舍命、尽力也。
??从侧面挖苦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错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的不幸遭受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
??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行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终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动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孤独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
??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其次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
??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凄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凄惨遭受,引起人们的怜悯;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顶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久“如故”,仍旧不屈服于孤独无主、风雨交侵的威逼,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转变。
??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境况,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非常胜利地运用比兴手法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
??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4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
巧笑东郊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通过清明季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布满着一种欢快的气氛。
??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现了少女的纯净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季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
??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跃,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
??梨花落后,清明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
??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消失于词人笔下: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日这么快乐?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刚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