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是由【Alphago】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发和生产。
随着武器装备在构成战斗力诸要素中的作用明显增大,对国家科技
创新发展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新时期军事
斗争准备,努力寻求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新突破。目前我军正处于机
械化建设尚未完成、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的阶段,军队现代化水平与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
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保障水平亟待提高。因此必须以高新武器装备保障为
重点,发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新武器装备的“注入牵引”和
“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地方科学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快形成新的
战斗力生成与释放的有效机制。在保障标准上一定要坚持自主创新,否
则就没有赢得未来战争的可能;在保障结构上,要形成“小核心、大协
作”机制。“小核心”主要是指特殊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项目和其他关
键的信息系统与核心配套产品等方面的保障任务,这些必
须由国家来管理。“大协作”主要是指一般武器装备,及其分系统、配
套产品等方面的保障任务,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面向市
场,面向社会,充分竞争,发挥全社会资源优势。要以高新武器装备保
障为重点,加强民用与军用之间产业及技术的双向转移机制,使军事装
备在更深的层次上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一致,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
发展,从而真正形成武器装备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相互促
进的良好局面。
二、军民深度融合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平台,寓国防动员能力
增长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的军民结合取得显著进
展,军民融合式发展格局初步建立。目前国家不断加强国防经济布局的
宏观管理,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良性互动,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
调发展,已经成为军民深度融合的政策导向。
一方面,大力推进国防经济和区域发展深度融合。作为军民融合大
系统的中间层级,区域发展具有承上启下、横向协调的衔接作用,是推
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落实层面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区域要素流动
的不断增强,区域一体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为此应立足我国经
济发展布局,依托区域经济“产业协同一体、技术联系紧密”等特点,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构建区域性的“军地大协作”模式,引导军地资源要素在现有空间区域
内合理布局。随着我国区域合作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经济一体化进程大
大加快,国防建设必须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实现资源要素在空间上的
合理布局和科学配置。在国家相关部委和军委总部的统一领导下,把握
各大军区辖区与国家经济区域划分相对一致性的特征,充分
发挥各大军区“跨省部署”的纽带作用,牵头协调辖区内各省(区)军
政有关部门,建立区域经济军地融合发展的领导机制,宏观把握区域经
济的融合发展项目和军地资源配置方向,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战
略在实践层面的有效落实。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深度融合。近年来,以产
业链延展和产业集群发展为方向,我国不断整合军地优质资源,积极推
进军民结合产业建设,带动军民融合向产业层次深度发展。有些部门和
地区采取建立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等方式,发展与军
工技术同源、工艺相近的军民两用产品,形成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领域已经涵盖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飞机、民用船舶、民用汽车、
电子信息、民用爆破器材、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
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和有序转移。自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托国家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的培育和认定。北京市政府推进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
设,并在海淀、丰台、昌平等建立一批军民融合特色园,重点发展航天
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
应急装备等六大领域,逐步形成“三区支撑、多园发展、各具特色、布
局合理、协同高效”的发展格局。推进军民产业间深度融合,把民用工
业部门“请进来”,让国防工业“走出去”,将有利于提升,加深军民两种工业基础间的技术转移度和产业融合度,进
一步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
三、军民深度融合以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为途径,增强打赢未来
战争的国防潜力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是军民深度融合的
有效途径。按照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原则,在经济建设中能够直接用
于国防的应尽量加以利用。不能直接用于国防的要采取各种方法,在产
品设计和制造时预留接口等措施,为平战转换创造条件。近年来我国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些重要领域贯彻国防需求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公路、铁路等陆
路交通基础设施,重要港口、码头、船坞等水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机
场、跑道等空中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类大型维修设施设备、仓库等
基本建设逐步考虑军事需求,不断预置国防功能。
军民深度融合必须站在国家战略高度,通过军地大联合、资源大整
合,以经济建设贯彻战结合,
重要民用产品做到军民兼容,在重要领域实现深度融合。一方面制定出
台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目录,规范国防动员军民融合
发展的领域、范围和项目,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码头、信息通
信、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等与国防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建设,以及重要
产品研究、开发、制造中贯彻国防要求,加大关键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和
共享力度。做好大型飞机、大型民用船舶、铁路机车、载重汽车等与国
防密切相关重要产品加装改造准备。另一方面完善经济建设贯彻国防要
求技术标准和规范,推广和使用军民通用标准,加强对建设项目和重要
产品在设计、生产、施工、监理和验收等方面贯彻国防要求的管理监
督。完善相关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和重要产品设计定型征求军队有关部
门意见的办法和制度。对企业事业单位投资列入目录的项目建设和重要
产品研发制造,从价格、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四、军民深度融合以优势民营企业为补充,引导优质社会资源进入
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优势民营
企业、优质社会资源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推动军工产业升
级,是充分发掘和利用民营经济的资源与优势,巩固和扩大国防经济基
础和潜力的客观需要,不仅有利于提高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能力,而且
把武器装备发展建立在更加雄厚的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之上,扩大了武器
装备保障的对象和范围,转变了单纯依赖公有制经济的传统模式,使得
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军民融合”的层次更高、范
围更大、程度更深。近年来,军地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军民融合
的法规政策,初步建立了面向全社会的装备市场准入机制,军品科研生
产调整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
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信息堡垒、技术壁垒、制度壁垒等“玻璃门”、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弹簧门”、“旋转门”现象。
为此必须在保持适度规模的武器装备核心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动员体系。依托国民经济动员系统,不断加
强军地联系和统筹协调,进一步整合政府、军工、民营企业、社会中介
机构信息资源,完善现有军工科技资源信息平台,建立军工科技需求信
息、民用高科技信息采集体系和军民科技成果、专利、新产品、科技文
献数据库和科技数据图书馆,定期发布军民科研生产资源及技术、人才
资源等供需信息,为政府、军队、军工和民营企业的交流合作提供及
时、准确、系统的信息支撑和服务,完善军民结合技术服务、技术市
场、科技成果信息发布等服务体系,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真正
形成面向全国的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动员能力。同时,进一步完
善面向全社会的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健全
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的竞争机制。逐步消除阻碍非公经济“参军”
的制度壁垒和政策门槛,建立健全军品科研生产资格审查制度、军品市
场信息披露制度、军品项目招投标制度、军品合同执行监督与仲裁制度
等配套制度,促进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建设模式向任务与能力
结合型转变,从而提高武器装备的军民融合程度,使军工科研生产能够
不断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
五、军民深度融合以海洋、太空、网络领域为拓展,为维护国家安
全和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随着国家利益由传统领域进一步向海洋、太空、网络等多维领域拓
展,客观上要求军民融合向深层次发展,实现海洋、太空、网络领域等
领域深度融合,不断推进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进而为维护国家安
全和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一是推进海洋领域的军民深度融合。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的根本基
础。推进海洋领域的军民深度融合大有作为。随着国家利益在海洋空间
的不断拓展和海权斗争的愈演愈烈,我们应不断丰富海防斗争形式,进
一步推进军民融合、海陆一体的海防体系。今后一个时期,以渔业资源
和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形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法理行为,
进而实现维护海洋权益的根本目标。综合运用“屯海戍边”、“戍海固
防”各种方法,采取“人造岛礁”、“流动国土”等多种形式,鼓励从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事勘探开发、渔业生产等活动,切实保障长期居住、渔业生产和油气开
发,避免散兵游勇式分散作业,在经济层面彰显实际存在,进一步体现
军民融合的开发策略。
二是推进太空领域的军民深度融合。谋求外层空间的控制优势和战
略利益,推动太空科技军民结合,已经提到了世界各主要国家安全与发
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例如美国的气象卫星分军用和民用两个系统,
分别由空军和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管理。1973年以来,美国军
用的DMSFP国防气象卫星计划)便开始使用与NOAAfi星相同的公用平
台。这样美国国家图像测绘局(NIMA的军事制图任务全部采用民用卫星
图像制作,不必发展专用军用静止气象卫星,使航天系统不必为军用或
民用系统而“另起炉灶”,使航天领域中武器装备的发展更好地植根于
整个国民经济和科技基础之中。可见民用与
军用空天体系的“接轨”和“联姻”,将拓展太空作战力量的后劲和潜
力,将成为慑止战争、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
略性因素。为此在太空领域军民深度融合不仅能够促进航天资源要素在
军民之间的双向流动和转移,还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和更好的性
能来满足军用、民用航天两方面需求,使国防科技在更深的层次上与国
民经济发展相一致。参照美国的经验,我国应在航天航空技术产品、设
备设施的研制开发和生产设计时就预留军事接口,充分
考虑国防需求。加强航天航空领域共性技术的研究,推进航天航空柔性
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大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利用,从而扩大和增强
航天航空工业军民共用基础,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军事需求和国民经
济发展的双重需要。
三是推进网络领域的军民深度融合。信息网络能使战争需求与经济
保障紧密地结合起来,能够克服传统的动员资源“多多益善”的思想,
避免大量的物资堆集于战场,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推进网络领
域的军民深度融合,促进军事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进一
步发挥军民融合的综合效能,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军事实
力。例如美军利用国家完善的民用信息系统,建成了一套
“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全球防务信息网”。美军95%左右的信息
数据需要通过民用信息基础设施进行传输,约有15万台军用计算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机通过民用信息网络进行联络。我国也应依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通过
采用民技军用、民网军用、隐军于民、军控民用等形式,与民用建立接
口,在信息网络建设中努力做到平战两用、军民两用,推进信息网络领
域中的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将国防实力植根于广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基础之中。
(张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副研究员)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