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季羡林与佛教研究.pdf.pdf

格式:pdf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季羡林与佛教研究.pdf.pdf

上传人:lily8501 2015/3/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季羡林与佛教研究.pdf.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维普资讯
年第期敦煌研究..
总第期
季羡林与佛教研究
方产铝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北京
内容摘要: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季羡林先生多年来的佛教研究,介绍了季先生佛教研究的特点、研究方
法、研究目的、研究成果以及这种研究方法的地位与现状,指出它对当今佛教研究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季羡林;佛教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年月的初版本。这本书是怎样到我手
一前言中的,已经记不清了。时间呢,从书上所钤的我
的那方名章看,应该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约
我这个人有一个坏毛病,看书、看文章以开年左右。当时我已经成为逍遥派,逍遥于
卷为快,不大注意作者。往往书看完了,还说不派仗外,逍遥于书海中。说“书海”是大大地夸
清作者是谁。记得年夏天参加研究生复张。我所在的新疆通古特沙漠南缘,只有沙海
试,口试时我提到《十日谈》,试官金宜久先生问戈壁,没有书海。那时我到处找书读,只要找得
我该书的作者是谁我回答是“薄丘伽”。金先到,不管懂不懂,硬读。但能够找得到、而又值
生当场纠正,说应该是“薄伽丘”。闹了笑话自得读的书很少,值得读而又值得保留的书就更
然脸红,但脸红之余未免惴惴。自己的毛病自少,于是就珍贵。这本书在那时落到我手中,当
己知道,这样的笑话将来还会犯。时硬读过。后来随我下乡再教育,随我到塔城
果然,当年秋天进北京大学,人南亚所正式师范,有时翻翻。最后随我来到北京,没想到就
开始研究生学业,知道我们的所长是季羡林先是我们所长、著名学者的著作。
生,学部委员,一级教授。言之者啧啧,闻之者二三十年以后,再来回忆当时读这本书时
歆歆。我来自新疆,孤陋寡闻,不知道季羡林是的收获,恐怕不会很可靠。主要是当时我自己
谁,无从啧啧与歆歆。但当时心中也略有所感, 的有关知识太贫乏,根本不足以认识这本书的
似乎这个名字曾经在哪里见过。过了若干日价值。但在得到该书的十年后竟有机会亲炙先
子,一天整理从新疆带来的书籍,忽然发现季羡生教诲,则不能不赞叹因缘之不可思议。佛教’
林就是《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的作者。主张“惜缘”,今天,坐在电脑前写这篇文章,心
这本《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是人民出版社中是深深的惜缘之情。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广铝~,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
维普资讯
代起,先是吕潋与任继愈,然后又有印顺。如果
二佛教研究中的语言学派要作评价,上述三位的立场、方法、取得的成果
乃至对社会的影响自然又各有不同,但这不是
佛教传人中国大约年,已经溶化到中本文的任务。年代以来,佛教研究星光灿
国人的血液中。说起中国人对佛教的研究,应烂,人才辈出。但就其研究理路而言,大多数研
该说从佛教传人之日起就开始了。但那时的研究者仍从历史、思想等角度切入,大体仍可追溯
究大都具有很强的“党性”,或者为了信仰而研到前面提到的诸位。本文既无法,也无意罗列
究,或者为了反对而研究。真正把佛教作为一所有的佛教研究者、他们的师承谱系、研究方法
个客观对象,并在现代科学的意义上进行学术及成果。仅想借助上述粗略的叙述,说明在把
性的研究,则是世纪才出现的。佛教作为客观对象,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学者中,
世纪中国的佛教研究,其实也有各种各季羡林先生与上述诸位都不同,有其独特的视
样的形态。有些承古代的余绪,其研究的目的角与方法。中国的佛教研究界似乎无所谓什么
仍为信佛或反佛。当然,时代不同了,表现的方学派,如果说有,那季羡林先生就是其中一派
式也有不同。如以杨仁山、欧阳渐为代表的金语言学派的创始人。
陵刻经处系与以韩清净为代表的三时学会系, 季羡林先生青年时代远涉重洋到德国去学
就是为信仰而研究。但他们不是单纯为个人的****古代印度语言,在印度中世语言研究方面做
信仰,而是企图由此找到一条挽救积贫积弱中出杰出的成绩,为西方语言学界所公认,甚至引
国的良方。范文澜为反对而研究,这是把佛教起一点轰动。西方的语言学家在研究印度古代
当作神权的代表,不破不立,破除神权是为传播语言时,大多探求语音、语法演变情况,以梵文
马列主义开路。真正把佛教当作客观对象的, 为基础,加以对比引申,从中寻找发展演变的规
在世纪上半叶,则主要有梁启超、胡适、汤用律。本来季先生也可以顺着这条路走下去,但
彤、冯友兰等。当然,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 他将重点转到把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的研
绝对的纯也是不存在的。承古代余绪的,不少究与印度佛教史的研究结合起来,从中探求一
人接受了现代的研究方法;把佛教当作客观对些重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流传的过程,并藉以确
象的,本人有时则不免对佛教产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