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文档名称:

重庆“四山”保护规划实施机制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4,620KB   页数:6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重庆“四山”保护规划实施机制研究.doc

上传人:liwenfei1314 2017/9/22 文件大小:4.5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重庆“四山”保护规划实施机制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09年度重庆市规划局科研项目
重庆“四山”保护规划实施机制研究
重庆市规划局规划处
二〇一〇年七月
课题名称:重庆“四山”保护规划实施机制研究
立项时间:2009年7月
承担单位:重庆市规划局规划处、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成员名单:
王岳重庆市规划局副局长项目负责人
刘文耀重庆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项目负责人
敖荣峰重庆市政府研究室农村处研究人员
倪明重庆市规划局规划处研究人员
赵仁勇重庆市政府研究室经济处研究人员
庹玉莲重庆市政府研究室经济处研究人员
敖崑鳈重庆市政府研究室农村处研究人员
李俐娟重庆市规划局规划处研究人员
朱霓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人员
徐涞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人员
于林金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人员
完成时间:2010年7月
内容提要
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简称“四山”)是重庆都市区及邻近区县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区域,其生态系统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和抗御自然灾害、减低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效用。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为活动的加剧,对“四山”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破坏,开山毁林,违法建设屡禁不止,难以遏止的开发建设对“四山”地区的资源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四山”的自然及人文资源,市政府先后发布《关于加强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部分区域建设管制的通告》和《重庆市“四山”地区开发建设管制规定》,将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纳入建设管制区范围,一并进行规划。
本课题通过实地踏勘调研,借鉴相关经验,在深入分析“四山”保护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四山”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之间产生的矛盾、以及规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构建“四山”保护规划实施机制提出政策措施保障的有效途径。旨在切实贯彻市政府《通告》和《管制规定》,加强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山”地区建设管制,更有效保护“四山”资源。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国内外保护城市“氧吧”的实践 3
一、国外的实践 3
(一)伦敦——法律制约及划区保护 3
(二)纽约——规划主导 4
(三)经验总结 5
二、国内部分城市保护“氧吧”的经验 5
(一)香港——辟设郊野公园 6
(二)泉州——政府重视、规划先行 6
(三)成都——“城乡统筹”示范 7
第二章“四山”规划保护现状 9
一、“四山”保护区基本情况 9
(一)“四山”保护区林地、建设用地分布情况 9
(二)“四山”保护区人口分布、结构及其收入情况 10
(三)“四山”保护区内各类经济活动情况 10
(四)其他情况 11
二、“四山”地区保护规划和管制规定实施评价 12
(一)保护规划编制情况及实施效果 12
(二)管制规定出台及实施效果 15
第三章“四山”保护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17
一、《管制规定》实施责任主体权责不够明确 17
二、《管制规定》有待完善 18
三、保护和发展矛盾比较突出 18
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大 20
五、财政资金平衡压力较大 21
第四章“四山”保护的基本思路 23
一、指导思想 23
(一)以保护为主,保护和限制性开发相结合 23
(二)以财政投入为主,财政投入和市场化融资相结合 23
(三)以市管为主,市管与区管相结合 23
(四)以质为主,保护的质与量相结合 23
二、主要目标及其实施步骤 23
三、效益分析 24
(一)减少土壤流失 24
(二)涵养水源 24
(三)净化空气 25
(四)降低噪音 25
(五)经济效益 25
第五章推进“四山”保护的对策建议 27
一、探索建立“四山”地区生态补偿机制 27
(一)补偿资金来源渠道设计 27
(二)补偿的方式和标准设计 28
(三)生态建设、地灾防治资金综合平衡 28
二、搭建市场化投融资平台推进“四山”保护建设 30
(一)充分发挥好重庆园林建设投资集团投融资作用 30
(二)组建“四山”开发管护的投融资平台 30
三、建立引导机制推进管制区内人口布局优化 31
四、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体系 32
(一)加强管制区内的产业规划和引导 33
(二)充分发挥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村级规划的调控作用 33
(三)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34
五、实施更加灵活的用地政策 34
(一)鼓励农民集中建房居住 34
(二)利用废弃矿山、石漠化荒地等建设旅游设施 35
(三)推动森林和城市绿地之间的转换和过渡 35
六、积极妥善处置好各类历史遗留问题 36
(一)建设开发用地问题的处置 36
(二)相关企业发展问题的处置 37
(三)企业现状用地问题的处置 37
(四)采矿区沉陷问题的处置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