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案例描述:
上周四我们过生日,因为9月份的孩子一起过,人数比较多。我们在前面放了两个桌子。唱完生日歌,分完蛋糕我们就为女孩子们梳辫子。吃到一半,小伟喊道“老师,我有鼻涕”,“那你出来拿餐巾纸吧”我对小伟说。可小伟没有出来,左顾右盼的看看边上的小朋友,又喊“我怎么出来啊?”小伟坐在最中间,左右边都有小朋友,觉得出不来。其实只要把小椅子往后面一拉,就有空间出来了。我又对小伟说“自己想想办法,可以出来的”。结果小伟的办法是钻到桌子底下,爬出来。当时我并没有纠正他钻桌子的毛病,只是对他点点头,因为他想办法了,只是这个办法并不是最合理的。
又过了一会儿,小伟又喊了“老师,我吃完了”。“好的,那你出来吧,叉子放在小脸盆里,盘子扔掉”。小伟看看手里的盘子和叉子,又喊了“我怎么出来啊?”哦,原来,手里的东西成了累赘,钻不了桌子了。其实那个时候,小伟右边没有小朋友了,只是小椅子没有搬走。我又对小伟说“自己想想办法,可以出来的”,又使了个看右边的眼色。小伟看懂了“看右边”的意思,把手里的叉子小心翼翼的放在盘子上,用右手笨手笨脚的推开他的障碍物。放完东西,回过头看看我,我笑眯眯的再次向他点点头,并说:“小伟你真棒。”
案例分析:
小伟就像很多家庭的孩子一样,有爸爸妈妈包办自己的家务事。早上的衣服、鞋子、袜子等都由妈妈帮着穿。这让他养成了对爸妈的依赖性,所以遇到什么事总是先喊老师或阿姨,自己不动脑筋想办法。动手能力也就相对比别的小朋友差,使得小伟到了中班,纽扣还不怎么会结。总是以为阿姨或老师会帮忙,自己坐在小床上或地板上等着。小伟其实会做事,但是因为锻炼的不多,做的比别人慢,做的比别人差,妈妈看到就会指责,使得他有些害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