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民族地区师范生普通话声调偏误及训练对策.doc

格式:doc   大小:52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民族地区师范生普通话声调偏误及训练对策.doc

上传人:260933426 2017/9/27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民族地区师范生普通话声调偏误及训练对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民族地区师范生普通话声调偏误及训练对策
【摘要】在普通话训练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语音常常带有明显的地方口音,除了声韵母的发音问题之外,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地方口音重的最关键问题在于声调的发音,因而本文选取声调作为研究对象,对阿坝州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藏族学生的方言声调做了初步的描述,将这种声调偏误与普通话的声调发音作了比较,通过比较,指出了阿坝州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普通话交际时的声调偏误情况,并针对这样的偏误情况找到初步的纠正训练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方言声调偏误语言训练对策
一、引言
四川省阿坝州地区的师范生,主要使用的方言为带有民族口音的四川话。学生常常把自己说的带有四川口音的普通话称为“川普”。学生之所以带有这种浓厚的民族口音普通话,那是因为方言区的人在学****普通话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母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即该地区的普通话带有地方方言特点,我们把这类带有地域方言色彩的不够标准的普通话统称为地方普通话。
事实上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共存属于同一语言内部不同语言变体之间的接触,是差异较小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缩小这种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普通话的发音技巧,需要从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声调。
在学****普通话时,人们一般从普通话的声调开始学起,正如罗常培先生所说“以声调辨别义类,乃汉语之一特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一边大口吃着东西一边说话时,我们多半是通过他发出的声调的抑扬顿挫来判断其话语,可见,声调的区别特征是对语音感知的最为重要的信号。声调不仅能判断一个人普通话水平,还能显示汉语方言中的语音基本特征。
二、少数民族方言的声调特征
近年来,随着国家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开展,阿坝州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基本能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但是,在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中还能够听到比较明显的方言,更多地暴露出许多不规范的语音问题。特别是我们的地区方言跟普通话的声调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声调的偏误成了学生说好普通话最大的难题,为了弄清地区方言声调是如何干扰少数民族学生说好普通话的,我们首先要了解本地区的声调发音系统。
(一)阴平,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一声,这个声调在民族地区方言中的发音的特点是,由于声带拉得不够紧张,发音较为松弛,因而造成音高不够,声音的稳定性也比较差,有明显的“掉值”现象。如:一种情况是从45调到45调或者是从40调到40调,这是值高不足;二是不够稳定,发音中途出现拐弯现象如:45—5—45,从这样的调型可以看出,民族地区方言在发一声时,声音会从高处往下降再回升。
(二)阳平,即二声。这个声调在民族地区方言中的发音特点是,调型读成了降调,调值标记为21,也有人读成31。很多人发出的阳平调都有个低降情况。如“蓝”,音调读为21降调。
(三)上声,即三声,潜底困难,并且没有升调过程,调值与二声调值接近,也是一个降调,但是却是中降调,调值是31,也有读作32的。正因为在方言中的阳平和上声调值都被读成了降调,所以大部分学生在注音或在朗读作品的时候分不清二三声。
(四)去声,即四声,起音的高度不够,发音过程太过于平和。常常从2调开始起音,1调结束。如“色”,音调读为21调。
根据以上四种调型类别我们